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输出喜剧能改变中国形象?

(2012-11-08 10:31:56)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化

韩浩月

 

好莱坞编剧导师罗伯特·麦基前不久在中国举办讲座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未来20年中国能拍出6部一流的喜剧,将会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他举例说,“曾经全世界都不了解美国,但好莱坞拍了一系列以卓别林作品为代表的优秀喜剧,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好感,也令外界对美国改观。”

 

对于曾在中国取得很高票房的爱情喜剧《失恋三十三天》,麦基觉得它“可爱、有趣、演员表演得很好”,言下之意是这部电影所谓的“好”也就到此为止了。《失恋》是搭车去年“光棍节”而成为话题电影的,今年同一档期的《爱谁谁》,试图复制成功模式,如果让麦基评价,恐怕仍脱离不了“可爱,有趣、演员表演得很好”。

 

从剧情看,《爱谁谁》是在用现代人花哨的婚恋观、一种“堕落”的两性关系,来反衬婚姻的严肃性和家庭的责任感,电影不带批判色彩,把主角行为的定义权交给了观众,“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创作者本身只是客观呈现,至于影片寓意,各人理解不同,不能强迫观众接受某一价值观,哪怕它无比的“道德正确”。

 

用喜剧这个“胶囊”来包裹一个苦涩的主题,是所有优秀喜剧应具备的共性。如果一部喜剧只剩下“可爱、有趣、演员表演得很好”,那么它只能是属于一次性消费品,没有了几年之后重新翻出来再看一遍的价值。就《爱谁谁》而言,在它由轻佻台词、搞笑情节组成的故事里,唯一一个可以抽离出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感点是:妻子要求打算放弃她的丈夫“娶她时怎么把她抱进门的,离婚时就怎么把她抱出门”,这个细节其实已经可以单独构成一部电影。

 

外界看中国电影,是没有喜剧的。这个国家靠输出悲剧赢得一些国际电影奖项,而且这些奖项还通常背负着“贩卖苦难”、“展览伤口”的罪名。冯小刚、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在国内市场所向无敌,但走出国门实在太难,这里面除了有文化隔膜外,还和这些喜剧电影的地域特征太明显有关——外国观众理解不了中国人的幽默。中国喜剧里所包含的悲剧成分被掩藏得太深了,我们本土观众未必都能全部理解某个喜剧片段背后的无奈、悲凉或仓惶,也就没什么必要去难为外国人了。

 

经典的喜剧必然要有悲剧作底色,否则难免飘忽,沦为脱口秀。但这些年来好莱坞的主流喜剧,在其轻松、时尚、有趣的外表下,也打捞不出多少有智慧性的东西,这和它们一样脱离了悲剧意识有关,是电影商业化后一切创作手段都变得轻佻起来的后果。

 

尽管如此,中国喜剧电影想要与好莱坞比拼喜剧的技术,也是无法与之匹敌的。在寻找国产喜剧的世界化语言的同时,还要真正学会把本土精神融合到电影的喜剧碎片里,让观众在笑过之后,或清晰或隐约地感受到,电影背后所代表的群体,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来对付生存与命运的荒诞的,是怎样用自在洒脱的态度来处理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尴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