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韩浩月
诺贝尔文学奖明天公布获奖结果,水落石出后,恐怕又是一番难以消停的争论,这些天,有关莫言能不能获诺奖、该不该获诺奖,两帮人马在网上争得脸红脖子粗,这也是诺奖情结的一种表现,有什么可争的?对待诺奖,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安静等待,等待瑞典文学院那几个老头子开天眼,把文学奖交给莫言或者北岛、贾平凹、余华等中的一位。
看重诺奖,没什么不好,抛却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不谈,单是那笔巨额奖金也值得作家们去争取一下,更重要地是,诺奖还是一个大广告平台,哪怕再晦涩难懂的作品,也会因获诺奖而一夜之间走红世界,敲开各国出版商的大门,送达到各种肤色、各个语种的读者手里,这个诱惑对写作者而言比奖金更难以抵挡。
但金光闪闪的诺奖也非人人买账,法国的萨特、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就曾拒领诺奖,而且每个人的拒领理由都十分牛气,比其它领奖者的获奖感言更具冲击力。在诺贝尔情结最严重的那几年,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中国作家应一百年内拒领诺奖,这个建议负气的成分很大,如果得了的话,奖该领还是要领的,只要领得坦然就好。
从前两年开始,诺奖在中国开始降温,每逢年度诺奖开奖时,那几位著名中国作家要么关机、要么出国旅游、要么拒绝接受媒体采访,他们也被折腾怕了。今年若不是闹出莫言和村上春树最有可能获奖的新闻,诺奖也不至于这么热闹,作为当事人,莫言很无奈,但这也侧面证明,诺奖情结并没有熄灭,在小小希望火苗的引燃下,它又爆发了。
这些年间,偶有有钱的金主放出大话,要设立“中国的诺奖”,在奖金上向诺奖靠齐,但这些消息往往如一缕轻烟,散发出来没几天就全然不见了,不知道,这是对财力的不自信还是对文学作品的不自信?国内的文学奖项有不少,有官方的,有媒体的,也有民间的,但总形不成大的气候,我想这并非国内的文学奖项不想办好,而是当下的创作与阅读环境都差强人意,文学奖项办的也丧气。
中国的作家和作品要走出去,这很重要,莫言在瑞典出版了三本书,等于把作品送到了瑞典文学院评奖委员们的眼睛之下,这多少会增加一些他被注意和被了解的几率,一位作家的作品如果只能在本土销售无法输出到国际上,那么获得一个国际奖项怎么看都会觉得牵强。现在重要的不是获诺奖,而是把这几十年重要的作品更多地翻译出去,不但翻译出去,还要做好推广工作,帮助国外的读者了解中国当代文学。
此外,中国的读者要喜欢自己的作家,中国的作家要创作出征服读者的作品,这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包括诺奖在内的国际文学奖项才会将视线转移过来,观察崛起中的中国有没有崛起的文学作品。发现真正优秀的作品,诺奖还会远吗?
前一篇:“少儿影视考级”别成了敛财工具
后一篇:争议莫言获奖,有利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