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对学生进行分类是一句空谈
(2012-06-27 11:24: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 |
韩浩月
6月2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有这样一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消除以任何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区别对待以及歧视的制度、言行。(6月26日《新京报》)
禁对学生进行分类是意见稿提出的一个长远目标,愿望是好的,但想要真正执行下来会有无数困难,因为目前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上至大学下至幼儿园,少有学生能逃脱被分类的命运。大学来有一本、二本、三本之分,初高中有省级重点、市级重点、普通高中之分,幼儿园有一级一类、一级二类、二级一类等等之分。就学校性质来看,有公办、民办、私立贵族学校之分,就班级性质来看,有实验班、普通班、励志班之分……打破这执行了数十年的学校等级制度,会遭遇难以想象的巨大阻力。
想要让学校真正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在国家的教育理念中,首先要实现学校身份的平等,这种平等特指,在合理的规范和原则下,学校公平分享国家的教育投入,公正分摊优质的教育资源,现在中国的家长盲目追求名校、名师,就源自于居于塔尖上的学校占有太多的优势,能进入最高等级的学校成为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在此大环境下,何谈禁止对学生进行分类?
至于消除区别对待以及歧视制度、言行,这更显得任重而道远,就在意见稿公布的这段时间,无数外地户籍家长正在为让孩子的“小升初”问题而焦虑,一些城市和地区在压力之下放弃了阻挡外地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规章制度,但仍有不少城市在死守地方利益,以繁琐的借读手续把外地孩子逼迫到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如此现实种种,禁对学生进行分类的要求看上去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下教育体制在整体上还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的影子,教育已成计划经济最难攻克的最后的堡垒。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强烈吁求,的确在催促一些极度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开始破冰、瓦解,但教育体制改革一直在外围进行而无法触动其保守、顽固的核心,失败的应试教育让中国教育在功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国家的教育理念如果不做根本性的转变,任何外围的积极意见都不具备实施条件。
各级各类学校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但这个要求被正儿八经地写进意见稿中,恰是目前学校常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的验证,由于意见稿没有提出具体的时间表,所以什么时候能真正实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得而知,愿望虽好但终归是愿望,人们期待每一个哪怕是微小的但却是积极的、有实质性的行动。
前一篇:中国式裸露:展示灵魂的伤口
后一篇:《画皮2》是一部女性悲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