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 |
韩浩月
“手术不能再停了,对于病人和病人家属来说,等一天就像等了一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如是说,为了解决血荒,该院已经组织了一次职工献血,但根本无法阻止血库告急,最近的三天时间里,共取消或延迟了100多台手术。(9月19日《郑州晚报》)
三天取消或延迟100多台手术,这个数字触目惊心,而这还只是一家医院面临的紧急情况,接下来全国其它地方会不会重现河南省人民医院用血难的状况,很是令人忧心,因为采供血机构公信力的下降以及全民献血热情的持续走低,是国内所有医院面临的共同窘境。
医院职工集体献血只能应一时之急,一个健全的用血机制,才会为医院和病人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2010年十月,昆明、南京、青岛、重庆等多地出现严重血荒现象,当时有调查分析认为,导致血荒的主要原因是,以大学生、农民工构成的献血主体,对现行采供血制度感到困惑与怀疑,无偿献血者用血得不到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及用血价格过高,是降低民众献血积极性的两大原因。
受郭美美事件影响,红十字会的形象危机让血荒现象雪上加霜。最近一女大学生献血后晕倒摔坏眼睛,宁波中心血站冷硬的处理态度,更在无形中验证了采供血制度中缺少一些人性化的关怀。由于郭美美事件和女大学生献血晕倒受伤传播范围极广,采供血机构在应对质疑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其慈善机构形象不吻合,这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献血的疑虑,更为紧张的血荒局面,可能会紧随河南省人民医院之后出现。
要解决医院无血可用的困境,采供血机构亟需在形象危机和制度健全这两个方面有大动作。改善形象危机,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慈善性质遍布机构的每一个细胞中,重塑采供血机构的温暖形象。而在保障制度完善方面,要明确无偿献血者的用血优先权,简化无偿献血者用血手续,参考国际上最合理的采供血机制,在操作与执行时统一标准、完全透明化。如果这个保障机制深入人心,那么即便发生女大学生的事件,也不至于推到公众对制度的最后一份信任,以冷漠回报冷漠,拒绝献血。
在献血、用血体系里,一个坏事例所起到的坏榜样所带来的坏影响出人意料,这和采供血机构长期以来不注重修正机制不合理一面有关系,也和这些机构缺乏与献血者建立更密切的互动有关系。河南省人民医院100多台手术无法进行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它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如果人们都不再献血,后果是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血荒受害者。为了不让病人手握医疗款却无法得到救治的现象继续扩张,采供血机构是时候做出积极表率和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