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浩月
韩浩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32,108
  • 关注人气:14,5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利·波特》让青少年影像消费实现更新换代

(2011-08-08 09:20:34)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

 

韩浩月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8月4日在国内上映,在国外,它已经突破十亿美元票房。作为这一系列电影的收官之作,它的一句“魔法之旅,画上句号”的宣传语,足以鼓动青少年走进影院,继续抬升它的票房纪录。

 

《哈利·波特》本身就是个奇迹。当婚姻失败、生活清苦的罗琳,在咖啡馆开始写作第一部《哈利·波特》时,她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英国最有钱的女人,不会相信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会在全球创造惊人的70亿美元票房。罗琳在书中创造了英雄式的人物哈利·波特,人们也亲手创造了现实中的英雄人物罗琳。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拍摄,大大拓宽了小说原著的覆盖领土,电影以其影像优势,为小说的影响力插上了翅膀。如果没有电影的介入,罗琳小说不会在十年时间里成为全球青少年膜拜的经典,也不会让《哈利·波特》成为一个品牌,并最终衍生为一条产业链。在新世纪前后十多年来,《哈利·波特》是唯一的文学神话,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用如此强有力的形式介入到大众流行文化之中。

 

《哈利·波特》小说与电影的全球流行,固然和其作品的创新性有莫大关系,但更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商业整合营销的奇迹。借助小说母本,出版商、制片商、纪念品生产商齐齐发力,并且突破了各自为战的藩篱,相互影响、相互衬托,共同成就了《哈利·波特》的品牌。

 

《哈利·波特》让青少年影像消费实现更新换代

 

我一直怀疑《哈利·波特》小说是否真的适合中国读者,它是否在中国拥有大量狂热的粉丝。这种怀疑出于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识,也出于对它长篇巨制本身的一种恐惧与排斥。在我看来,一个中国孩子能读完七部《哈利·波特》并且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如果只是趋于流行的推动而去阅读这本小说、观看这部电影,我觉得这只是一种被动的消费行为,而非发自内心对作品的热爱。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哈利·波特》电影的流行,让青少年的影像消费实现了一次更新换代。在它之前,是相对纯真简单的迪士尼动画和日本动画,如《猫和老鼠》、《星球大战》、《灌篮高手》、《哆啦A梦》等。《哈利·波特》除了拥有魔幻、侦破、青春、悬疑等青少年喜欢的文化元素外,更重要地是它所描绘的魔法学校,投射出青少年在现实生活里的际遇,是一部将现实与虚构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作品。

 

此外,《哈利·波特》小说与电影中对于人性阴暗的描写,也很容易触动青少年,尤其是电影画面偏向于幽暗、神秘。爱与恨,生与死,信仰与心灵,生机与绝望,每个人都似乎能从片中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内心相对应的情绪。即便对故事毫无感觉,现代电影技术所创造出的华丽影像,也足以让人们坐在充满冷气的影院里,度过愉快的两个小时。

 

现在,《哈利·波特》的电影版要画上句号,但是《哈利·波特》的奇迹还会在其他领域继续下去。在这个翻拍比翻脸还快的年代,说不定几年之后,就会有前传、后续的作品出现,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用担心没有读者或观众埋单。罗琳所创造的想像王国,会长久地存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当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