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近日,编剧汪海林微博炮轰将要揭幕的大学生电影节,认为大学生电影节不设编剧奖是不尊重编剧、边缘化编剧,“为了表达编剧的鄙视和愤怒,我郑重提议,编剧们统一在3月25日22点开始,在微博上刷屏以示抗议”。
作为“编剧维权大会”的发起人之一,汪海林每年都会提出一些行业弊端以警示业界,致力于提高编剧地位,也一直是其工作重点。早在2009年,汪海林就发出呼声,对“百花奖”和“大学生电影节”不设编剧奖表示遗憾,2010年百花奖颁奖期间,汪海林也写了长篇博文,批评百花奖将编剧整体排除掉,是“集体的忘恩负义”,是“对百花奖历史的背叛。”
汪海林的尖锐用词和激烈态度,除了在编剧群体和一些观众中间引起共鸣外,并没有触动电影界,愈加映衬出编剧们的“人微言轻”和业界的麻木不仁。喜欢电影的人都知道,编剧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有了编剧之手,那些电影中的人物才会说话、微笑、流泪,编剧赋予了虚构人物的生命力,如此世界电影长廊里,才会留下那么多熠熠生辉的形象。
尊重编剧应该成为电影界的共识,尊重编剧的方式不止设奖这一块,包括编剧的署名权、合理付酬等在内,编剧的位置都应该得到整体性的提升。但事实往往与愿望截然相反,编剧俨然电影界的包身工、杨白劳,现实的利益没有编剧的份,连虚头八脑的电影奖项也轻看编剧,这不怪汪海林们发火,难道中国编剧只有向好莱坞编剧学习来个集体罢工才能体现自身价值?作为年轻人主导的奖项,大学生电影节不设编剧奖就像中戏博导罗锦鳞说的那样,属于缺乏常识。不仅如此,没有编剧奖的电影奖项也是不完整的、难以令人信服的电影奖。
编剧得不到尊重,和中国电影界的“导演中心制”有关,“导演中心制”虽然为影片的艺术统一性提供了保障,但也因而忽略了其它创作者的价值。和编剧一样,国内电影的摄影师、化妆师、场景布置等职业,也常被“隐姓埋名”,一部电影成功了,人们通常只记得导演和演员。
与电影节不设编剧奖相比,更为重要的是编剧在业界的窘迫生存状态要得以彻底改善,近年来编剧频频开会、屡次走上媒体讨要说法,表明编剧的权利意识在觉醒,他们不甘心只做电影业附属品的决心溢于言表。电影业的繁荣离不开编剧的支持,往大了说点,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让编剧们的炮火来得再凶猛一些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