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浩月
韩浩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87,071
  • 关注人气:14,5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萌得令人心碎

(2010-04-03 20:33:54)
标签:

网络文化

文化

分类: 文化

韩浩月

 

微博上有人上传了一幅图片:一个刚出生不到一小时的新生儿的照片,照片上那个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小家伙,紧闭着眼睛,手握成一个小拳头,稚嫩的皮肤如春天新开的花瓣,圆润的脸蛋绽放着纯真的光辉……有网友马上留下了这样的评论:真是萌得令人心碎。

 

“萌”在中文里意指“植物发芽”、“事物的发生”,也代表从脑海里一闪而过的不夹带杂质的美好感情,喜爱、欣赏、愉快、有被电到的感觉的时候,可以说自己被“萌”了。此外,“萌”还意味着激动人心、荷尔蒙被激发,可爱等等众多的含义。

 

在电影《赤壁》上映的时候,片中林志玲轻启朱唇对一匹新出生的小马喊出了它的名字:萌萌,这个场景让影院里的观众瞬间“石化”,被“雷”得外焦里嫩。不过,《赤壁》的编剧、导演也许会觉得很委屈,因为萌萌并非《赤壁》的发明,古代词典《尔雅》在其《释训》篇中便出现了“存存、萌萌,在也”这样的词句。

 

随着网络“萌文化”的流行,“萌”这一个字以及其蕴含的信息量极为庞大的涵义,也在滚雪球般增长。追踪流行意义上的“萌”,乃源自日本,这个字曾入选日本2004年流行语。而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少女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小说、漫画和影视作品,其中的美少女就经常被用“萌”来形容。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个字眼除了可以形容美少女之外,也可以用在一些非常可爱的事或物身上了。

 

早期的日本美少女作品,会含蓄地强调性感成分,甚至后期还出现了一些情色特征,因此性感、暧昧无可避免地成为“萌”词义的构成部分。这也比较符合古中文对“萌”的使用定义,文言小说里就常有“春心萌动”的比喻。但没有任何一个时候,“萌”的使用度像现在这样之多,它不仅常见于网络用语中,而且网上还出现了“萌吧”、“萌族”,甚至渗透到了现实生活里,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新鲜、纯粹、天真、稚嫩的人、事、物。

 

“萌”之所以如此流行,得益于互联网的集纳功能,通过新闻、论坛、博客、微博以及各种即时交流工具,一些很“萌”的东西能够快速聚集眼球,使其成为网络流行话题,而在以往,由于这些人、事、物过于琐碎,很少能为媒体所关注,互联网放大并释放了网民对细微但美好事物的好奇与追求,通过对“萌”的传播与品读,填补了互联网与现实之间融通的距离,找到了因忙碌和焦虑而逐渐失去的存在感。

 

“萌”之所以为网民如此喜爱,还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既然开放,就难免信息杂乱,打开网页,扑面而来的信息洪流让人无暇分辨。如果把互联网比喻成一个各种生物都存在的现实世界,那么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构成的场所,就是一个藏物丰富的博物馆或者一座芳香扑鼻的公园,在这个博物馆或公园里,“萌文化”如同一本可爱的书,如同一枝含苞欲放的花,会让大家情不自禁驻足观赏、流连不已。

 

“萌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尽然不是网络文化的主流,但却十分贴合网络文化的精神核心,即自由、自然、平等。由于影响的群体主要是青少年,所以“萌文化”更像是一种网络上的非主流,但通过“萌文化”,我们能够有效地观察到作为主流上网群体组成部分的青少年心中所想,他们的梦想与愿望,他们的生存状态,都可以通过他们对“萌”这个字的运用有所管窥。

 

相对于一些古老的传播形式,互联网传播也是一个比较“萌”的事物,它有成熟和实用的一面,比如它对于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推动所做出的贡献,也有稚嫩和浅显的一面,比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假消息,我们要像对待其他所有“萌”的事物一样对待它,心怀期待,并身体力行地帮助它成长,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将互联网功利化,要保持它坚持说真话、永远是指出皇帝没穿新装的孩子,只有它如此之“萌”的一面,才会让每一个对社会抱有美好愿望的人,感受它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