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和“亿元票房导演”谁失败?
(2009-06-18 09:08:27)
标签:
娱乐 |
分类: 娱乐 |
韩浩月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中国制造———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怎样的电影”上,王小帅讥讽“亿元票房导演”陆川、魏德圣和宁浩,“他们3个人票房都太好,都过了亿,但他们作为导演很失败。”
必须得说,王小帅的言论有点不厚道,有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意思,“票房好”怎么可以和“很失败”对立起来?按照这个逻辑,“票房差”就应该是“很成功”的标志了。
王小帅的话很直白,所以容易引起歧义,如果换成现在的导演们为了商业目的而忽视了电影的艺术性,则好理解的多。但电影的艺术性又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去衡量,因为艺术本身在人们心目中就有反差极大的标准。
电影的艺术性和票房并不是一对天敌,中外经典电影中既有艺术价值又有高票房的作品太多了。同时,电影的娱乐性和票房见不见得对等,一些低级恶搞的作品放映时电影院门口照样门可罗雀。寻找将艺术性和票房实现良好挂钩的方式和渠道,是导演们一直费尽心机在做的事,这事尽管有点难,但国际上还是有不少导演做到了,只是中国导演暂时还没做到而已。
商业片导演喜欢宏大叙事、题材扎堆,经常搞出一部不伦不类的东西。文艺片导演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孜孜不倦地追求艰深晦涩,生怕自己的电影有点趣味性而沾染上娱乐化的嫌疑。虽说一个失败的电影体制是造就大批失败导演的主要原因,但导演们是不是也该想想自身的局限?
商业片导演很狡猾,他们喜欢把观众拿出来当挡箭牌,“观众喜欢的就是好的”,这么说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无论多么高雅的艺术,必然要面对受众,受众喜欢才会掏钱,掏钱自然证明喜欢,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而文艺片导演与商业片导演相比则有些天真,比如王小帅在电影节的这个论坛上就要求艺术片需要国家支持。国家只可能去主持主旋律电影,甚至会支持商业片(比如电影管理部门对商业大片霸占院线的行为不闻不问),哪有功夫支持艺术皮?
王小帅讥讽“亿元票房导演很失败”,其实是艺术片阵营对商业片阵营发起的又一轮批评。2006年底贾樟柯选择将自己的《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步上映,并发出了“崇拜黄金的年代谁来关心好人”的言论,悲壮归悲壮,但几年过去了,文艺片的生存窘状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所以,王小帅的讽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就是提醒电影主管部门和业界,要对电影发展有理性的认识和引导,在关心电影票房的同时,也要重视王小帅所说的,“如果电影还有一点点承载文化、艺术的使命,我们就不该只坐在这里谈市场。”
发展艺术片仅靠批评同行和抱怨电影市场是不够的,艺术片创作者在坚持艺术理想的同时,不妨多研究一下市场,艺术片真正走向大众,还得依赖创作者对大众内心需求的准确把握和艺术片自身所具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