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足球行市不好,著名足球评论员李承鹏开始转行写小说,出版了一本很搞笑的《寻人启事》。谁知这些年文学行市也不好,所以文坛对李承鹏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纷纷侧目相视,不乏出言相讥者。搞得李承鹏很忐忑,常拿出“我是票友我怕谁”的姿态来应对。
其实李承鹏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业余选手身份忐忑。网络时代,文学的圣殿早被一拥而上的写手们踏成了一座破庙,日产万字的网络作家靠码字上了福布斯排行榜。单就文字通畅程度和阅读快感而言,李承鹏也算是能站到中前排的“大神”。
两年前,李承鹏就出版过一本很纯情的小说《你是我的敌人》。《你是我的敌人》是纯情不假,但还是有点装,哄骗女读者的眼泪还可以,让男读者动心比较难。李承鹏的想象力在《你是我的敌人》中已经用尽,不得不在《寻人启事》中开始发挥自己的语言功底,贩卖他的真实经历。有窥私倾向的读者不妨对号入座,把那个都市小混混的故事当成李承鹏来看,谁让这俩都姓李。读者并且可以边看边严重怀疑:李承鹏在书中插科打诨,声东击西玩语言技巧,纯粹是为了掩饰自己两个方面的真实面目,一是这个人骨子里是个纯情的家伙,二是这个人始终有着羞于人言的文学情怀。
李承鹏生于1968,但带有浓重的1970年代作家的写作风格。70年代作家集体沉默,被评论家认为“70年代无作家”,这种观点并非全无道理。70年代作家不被大众读者所认同,原因无非是因为他们的写作不够商业,不够商业的原因无非是他们受前辈作家影响太大,动笔时总想着文学理想、写作责任之类形而上的东西,而且还臭讲究文字的美感——这些“缺点”在《寻人启事》中轻易可以发现,别管这本书中说了多少俏皮话,讲了多少格调不怎么高的段子,你总会想到那个在宿舍里讲有色笑话在课堂上却给女同学写情诗的哥们儿。
《寻人启事》的故事背景被设置在当下,情节新鲜,语言相当网络化。小说以李可乐的口吻而写,他有一个随时可以借奔驰车给他泡妞用的有钱朋友,他有勇气在飞机上和空姐搭讪要手机号码,他还很过分地让一个有36D胸部的女警察爱上了他……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李可乐,李承鹏深谙男性读者这一点,他借用小说在文字中实现了大家的愿望,当然,据猜测,这个时代的女性读者似乎也比较喜欢这一套。所以,李承鹏写这本书是有预谋的。
《寻人启事》是一部搞笑小说,再进一步,可以说是一部带着点黑色幽默的流行小说。但越往后读,我却读出来严肃小说的味道。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寻人启事》是写给那些所有青春期过长的男人、女人们看的。有那么一大帮人,心中一直有个十七八岁年纪的自己。青春的时光太短暂,在他们还没怎么享受青春乐趣的时候,责任已经铺头盖脸地来了,社会要求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必须深沉起来,但只有他们知道自己的人生缺憾,常在罗大佑、李宗盛这帮老男人的歌声里不胜唏嘘。读《寻人启事》也会带来同样的喟叹——我的青春怎么不像李可乐那样丰富?
相同的成长经历,让70年代整体乏善可陈,这也是导致70年代作家写不出什么惊天动地故事的原因之一。李承鹏的《寻人启事》在增强大家对这个“闷骚”群体了解方面,算是做了一点贡献,还有本书的“寻找”主题也比较讨巧,还有什么比“寻找”更能代表70年代人在精神上的追寻吗。《寻人启事》在故事上是寻找一个人,而在意义上,却是作者在带领读者,寻找整个失落的青春。
(《寻人启事》,李承鹏 著,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5月出版,定价:29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