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文化声音
(2009-02-05 17:43:12)
标签:
自媒体访谈录文化圈吴怀尧杂谈 |
分类: 文化 |
吴怀尧17岁退学赴京从事编辑工作,21岁时便担任某财经报纸的封面报道记者,期间因制作“中国作家富豪榜”而闻名,2008年开始推出“怀尧访谈录”,与朱大可、阎连科、何三坡、陈丹青等十余位文化名人进行对话,今年1月出版的这本《贡献者:怀尧访谈录》,便是一年来吴怀尧的系列访谈结集版本。
封新城、许知远之后,文化圈久不见既有才气又对时代有敏锐把握能力的青年知识分子,吴怀尧算是一位。由媒体从业者到独立的文化传播者,吴怀尧的成功转型得益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他对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征所掌握的熟稔程度,以及在一举成名后的良好心态,都让人对其刮目相看。他目的明确,执行有力,每步踏下去都能看到清晰脚印,《贡献者:怀尧访谈录》便可视为他在文化圈一路攻城掠地后插上的第一枚旗帜。
“怀尧访谈录”的第一位访谈对象是朱大可,从事文化研究和批评的朱大可,被认为是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也是国内最优秀的学着和批评家之一。吴怀尧和他的对话,可以视为两代文化人的一次语言触碰和精神交流。朱大可的那句“中国文坛是个垃圾场”,也出自吴怀尧之前对他的一次采访,这句当年被评为十大文化语录的话所引发的轰动,也许正是催发吴怀尧设立一档个人品牌文化访谈的诱因所在,因此将朱大可列为第一位访谈人物,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与平时的文化访谈所不同的是,吴怀尧在对话中,并没有局限于文化话题,谈话范围拓展到了童年经历、个人成长等内容,让读者了解了文化名人的生活化一面。这个特点也被延续到以后的系列访谈中,成为“怀尧访谈录”的一大特色。他倾听和追问的重心,并非是采访对象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成书后的“怀尧访谈录”,在阅读时少了网络传播时避免不了要带上的快速和轻浮,多了一份缓慢和沉静。这是一个有着自己文化理想的年轻人,这从他选择的采访对象可见一斑,十余位访谈对象中,大多是思想棱角十分分明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是有着绝对发言权的人,但相对于主流文化,他们又多是以守望者、观察者、批判者的身份出现,吴怀尧的意图很明显,他是想充当一个扩音器的角色,将那些个性鲜明但受众却不广的文化声音,更大范围地传播出去。
于坚通过写诗取悦世界,隐居的何三坡专注于燕山上的灰喜鹊,被遗忘和疏漏的沙叶新的自我评价可爱又有力的——“我天下无敌”…… 吴怀尧和他的访谈对象一样,具备相同或者近似的人文气质,在这种气质里,激进主义色彩被深深隐藏起来,理想主义色彩也不是那么地张扬肆意,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生活在喧闹时代头脑清醒但又富有自嘲精神的知识分子群像。
此外我还发现,《贡献者:怀尧访谈录》中的被访者,大多数都在网络上开设有博客,其中,沙叶新、李银河、朱大可、陈丹青等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意味着他们在公众领域进行发言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在个人领域对外传达更准确和更新锐的观点。发自自媒体时代的文化声音,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将会越来越广。(2008.1.31《华商报》)
(《贡献者:怀尧访谈录》,吴怀尧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定价:2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