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作家奖项赵丽华文化 |
分类: 文化 |
文/韩浩月
前些天,女诗人赵丽华在一个说不清是官方还是民间的诗歌颁奖活动上,拒绝了主办方发给她的“中国独立诗歌奖”,拒领原由据说是:在各省高考作文为诗歌设禁、阻隔现代诗歌与年轻人交流的情况下,诗人们居然有心情在这里“排队队,分果果”。
如果说拒绝领奖,是为了抗议各省违背教育部曾发文允许学子在高考作文时写诗歌和戏剧,未免有些形而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算不上八杆子打不着,但起码三、五杆子是打不着的。在忽略赵丽华拒领诗歌奖项的真实原因和动机前提下,她的这个举止还是值得赞赏的,不仅因为她拒绝了一个奖项和一笔据说不菲的奖金,而是她“拒绝”的这个姿态,给各种奖项满天飞的中国文坛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中国的写作者中,像赵丽华这样带着点“浑不吝”气质的人太少了。我们耳闻目睹的,是作家们为了区区奖项投机钻营,是评委们拐弯抹角为亲朋好友甚至给自己发奖,一些作家像样的作品没写出来多少,但在写“获奖感言”的时候却经常有超水平的发挥,虽然没庸俗到像歌星那样“感谢所有TV”,但一眼看上去会觉得非常眼熟,这不是“诺贝尔奖”获奖感言的水平么?
萨特在拒绝诺贝尔奖时曾发表声明,称他一向否弃官方的荣誉,并且他所理解的“自由”是和授奖机构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后来有人分析,萨特拒奖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他从根本上反对任何形式的等级制度,而诺奖就是一个把作家分成等级、把文学分成等级的奖项。由于对“荣誉”和“自由”有着高度统一的认识,所以中国作家不用像萨特那样“患得患失”,他们大可以对大大小小的奖项“笑而纳之”。
中国有多少文学奖?有人统计过国家级的文学奖项,大约有十几二十个左右,但如果算上各省市作协颁发的文学奖项以及以民间的文学奖,估计会数不胜数了。文学奖多,但出名的没几个,原因无非以下两个,要么是作家作品写的差,要么是奖项奖金发的少。结合“文人向来耻谈钱”的传统,归根结底还是作家写不出来好作品的缘故,否则,即便没有任何奖,作家也能在公众心目中拥有超越名誉与金钱的位置。
“差的作品”和“基本只有摆设功能的奖项”,倒是不错的搭配。但中国作家们领起奖来,却一向是坦然大方的,没多少羞赧感,所以,一旦站出来一位像赵丽华这样的拒领者,就立马显出她的鹤立鸡群了。这些年,拒绝加入作协的作家越来越多了,不能说他们的出发点就是抵制体制内写作,但追求自由写作的愿望却是令人欣喜的。如果有一天对各种奖项说“不”的作家,也一天天的多起来就好了,这说明,他起码具备了萨特那样悍然维护独立思考精神的能力,虽然不见得拒绝虚浮的名声会迎来真实的名声,但拒绝的姿态却会因为其稀有而显得分外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