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无法不“失落”

(2008-03-21 09:33:54)
标签:

书评

《失落》

布克奖

文化

分类: 书评

你无法不“失落”    阅读2006年英国布克奖获奖小说《失落》,需要有平静的心情和安静的环境,我试图几次在地铁上接着那些翻过的书页续读,但无法进行下去——《失落》就像一处野外湖泊漾开的波纹,想接近它的最美之处,必须要轻划着船儿过去。它还像一枚表层甜美的洋葱,一层层剥开,会发现最里面那层有欲让人流泪的辣。

 

    写作《失落》,作者基兰·德赛历时七年,每次写作的时候,她都会将博尔赫斯的一首诗放在自己眼前,“我款款而行,有如来自远方而不存到达希望的人”,是这首名字叫《宁静的自得》的最后一句。我相信,是这首诗蕴藏的宁静和淡淡的忧伤,如一束圣洁的光在清洁着写作者心头的芜杂,这种安静被带进了书的每一个字句,同样感染着正在阅读的人,让你无法不随着书中人物一起失落下去。

 

    倒叙很容易令读者不耐烦,可《失落》恰恰选择的就是这种叙事方式,基兰·德赛的写作风格,根本不像一个印度70后,她的文笔从容而沉稳,宛若老手。故事一开始,描述了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一家人,退休的法官,他的外孙女赛伊,和一个胆小善良的厨子,他们被一伙不请而来的男孩抢劫了,这个发生在笼罩在薄雾中的案件,如一个线头一样,把整个故事有条不紊地牵了出来。

 

    想从《失落》中获得阅读乐趣并不简单,基兰·德赛好像成心和那些只想翻翻此书便扔到一边的人过不去——如果不是连贯阅读,你根本搞不清她说的故事由何而起、到哪结束,可对于真诚的读者,基兰·德赛给予了充分的回报,她收起了老手那种令人反感的成熟和老练,显现出一个女性的轻盈和细腻。她如同讲述身边故事,并不时加以评析,时不时的灵感迸发,使用几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比喻。

 

    一边是赛伊和法官在雪山脚下贫困的生活,一边是厨子的儿子比居在美国的打工生活,《失落》中这两条主线交错出现。每逢此时,很多文艺作品通常会用反差手法进行对比,但基兰·德赛没有这么做,在她看来,同一时期的美国和印度并没有什么区别,纽约也和她笔下的角色所在地噶伦堡小镇一样,肮脏,混乱,贪婪,每个挣扎于社会底层的人,脑海中时刻充斥着赚钱、生存和出人头地……而小说最后,比居的儿子“美国梦”破灭,回到印度后又被强盗洗劫一空,才点明了《失落》的主题: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和经济的不平等,是一条永远填不平的沟壑。无论哪种文明,最终都要回归本土,来接受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哪怕这遗产中包含着贫穷和落后。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宿命。

 

    写到这里,似乎更理解基兰·德赛在写作时,为什么要将博尔赫斯的那首诗放在面前。因为她是不平静的,这位年轻女作家,有一半的时间在海外度过,“我清晰地了解走在连接东西方之间的小道上的那些情绪,那种黑暗,以及那份担忧和恐惧。”平静安抚了她的内心,阅读《失落》,能感受到她对节奏和情绪的掌控,理智的让人惊讶。在书中,作者并没有申诉和指控,哪怕是稍露锋芒的批评都很少有,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写作者对芸芸众生的悲悯之情,以及看待问题时的宽容心态。在这一点上,《失落》和《追风筝的人》是相同的。原谅和宽恕,隐忍与和解,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畅销书和获奖电影作品极力想表现的内容,想到这,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

 

    (《失落》 [印度] 基兰·德赛著,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定价:22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