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浩月
韩浩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926
  • 关注人气:14,5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朦胧诗以后的诗人群像

(2008-01-17 12:58:58)
标签:

书评

诗歌

诗人

诗坛

文化

分类: 书评

朦胧诗以后的诗人群像    诗人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似乎在面孔上就具备同一样的气质——这是在拿到广西诗人刘春的新著《朦胧诗以后》的第一感触。虽然印量不大,但这本书的装帧精致程度包括纸张质量都令人刮目相看,可见出版社是花了一些心思用在这本根本不可能赚钱的集子上的,也正因为如此,在诗歌资料出版匮乏的今天,《朦胧诗以后》的出版才显得弥足珍贵。


 

    《朦胧诗以后》选择了一些诗人的头像印在了封面上,这些面孔有的熟悉有的陌生,但看上去都那么亲切——我认为,这是自己也曾经热爱过诗歌的缘故,那些名字,或多或少都曾出现过在我视野里。《朦胧诗以后》也是我读过的诸多诗歌资料读本中,少有的令我心平气静的一本,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推荐的诗人、介绍的作品,恰恰是我喜欢和欣赏的。

    1990年代末期,有人撰写过一个名为“诗坛英雄座次排行榜”的文章,这个榜单,是对当年诗坛英雄们创作情况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此前诗人们各种“论争”、“命名”、“事件”频出的一种讽刺。进入网络时代后,诗人掀起的一股股恶搞风潮,使得诗歌更是蒙受了不少世俗的白眼,这个时候,能保持一份冷静和克制,对诗坛和诗人进行客观评价,尤为难得。《朦胧诗以后》做到了。

    在这本书中,看不到对帮派优劣的评价,更没有对个别诗人的偏见,唯作品说话,使得诗人们在书中,均得到了公正的评价。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不要疑问有没有好诗的存在,就像不要疑问还有没有好人的存在一样。任何时候,好人和好诗,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和浪漫。《朦胧诗以后》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书中引用的那些美好的诗句,让我在阅读的时候,经常心潮澎湃一下,为还能在这个时代读到好诗。

    看着这些诗人的名字,读着他们的作品,不由得产生这样的联想:朦胧诗以后的诗人们,他们很像是站在湖边的芦苇,脚下守着的是贫瘠的土地,过的是清苦的日子,然而他们却渲染出了一片诗意的天空。这片天空虽然没人欣赏,但这不妨碍他们自成风景,等待闯入的人们。朦胧诗人收获了属于中国诗人们的最后一丝辉煌,他们的一呼百应,更像是人们送别诗人们的一曲挽歌。在诗歌不再被神化的网络时代,诗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在文化的荒野里默默生长,他们的作品,虽然清秀有余、愤怒不足,但也实实在在地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内心,苍凉与赢弱中,蕴涵着渴望和野性。

    《朦胧诗以后》还有一个副标题——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作为一名地图测绘者,刘春用感性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笔触细致的画卷,这画卷里芦苇成群而不见参天大树,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然而,芦苇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生命自由和精神淡泊的向往,又何尝不是很多人身上缺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