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轻阅读”别成了“飘阅读”

(2007-12-24 19:24:42)
标签:

阅读

出版

轻小说

文化

分类: 文化

 

    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频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1+1》……它们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出于容易在课堂和上下学路上阅读的考虑。

 

   “轻小说”的起源被认为来自日本,且可以追溯到1975年于日本出版的一份集小说和动漫为一体的杂志。也有一说“轻小说”来自1977年进入日本文坛的两位作家新井素子和冰室冴子。这类杂志和小说的读者多为喜欢奇幻小说和动漫作品的年轻人。如果“轻小说”起源于日本的说法成立的话,倒也能理解为什么诸多年轻作家主编的杂志被冠以“轻小说”称谓了,的确,无论从形式的注重精美和细致来看,还是从内容的简单和有趣来看,国内的“轻小说”和日本的“轻小说”如出一辙。看来,在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学也通过杂志的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孩子了。

 

    “轻小说”也好,“轻杂志”也好,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追求阅读的轻松化,用一个“轻阅读”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五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作者包括葛红兵、张远山、王唯铭等实力作家,图书采取的也是文配图的方式,“轻阅读书坊”也被视为国内最早提出文学“轻概念”的丛书。郭敬明们如果寻找国内师承的话,恐怕还得像老牌的上海文艺出版社致敬——他们更早地预见了未来的阅读风向。只是,不知道当年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套书的灵感也是来自于日本的“轻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曾经就“轻阅读”三个字给出精彩的定义: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大白话,话题既时髦又有趣,既温文尔雅又愤世嫉俗。”通过这些定义,即便是“轻阅读书坊”的创意借鉴自日本的“轻小说”,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经将其本土化了——它的作者是优秀的传统作家,它的漫画和摄影作者也是国内一流的著名画家、摄影家,这保证了丛书的文化品位。不知道这套丛书的销量如何,但通过直到今天“轻阅读”概念才被发扬光大这一点来看,年轻作家更懂得如何与市场接壤,如何揣摩读者的心思,如何引导阅读的潮流。只是,在现在这些年轻作家的作品和刊物中,想找到一些当年出版家提倡的“重质感的阅读”、“温文尔雅又愤世嫉俗”成分,恐怕是相当艰难的了。

 

    “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简而言之,“轻阅读”本身就是网络阅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网络的话,日本的“轻小说”即便再流行,到了国内也难免水土不服,不会如此畅通无阻地流行起来。据了解,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网络使得两种文字阅读上的障碍得到了最快速度的融通,而站在时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轻作家,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流行作家的偶像效应,以及时代发展的趋势,使得多年不变的阅读理念(如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改变命运)在无声地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阅读的娱乐化。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轻阅读”产品的本质是无害的,甚至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但这些文本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匮乏,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都有让“轻阅读”变成“飘阅读”的趋势。我们的青少年读者追逐和享受“轻阅读”是他们的权利,毕竟这些文字的表达方式是受他们喜欢的,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轻阅读”中唯美背后的虚无、时尚背后的苍白。无论什么时候,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都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在喜欢“轻阅读”快餐的同时,别忘了经典阅读才是我们的“主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