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谁毁掉了电影贺岁档

(2007-12-10 10:59:13)
标签:

娱乐/八卦

贺岁片

贺岁档

集结号

投名状

分类: 娱乐


    1997年,作为内地电影人独立摄制的《甲方乙方》,明确的打出了贺岁牌,“贺岁”这一概念也自此开始为大众所认同。“1997年过去了,我会怀念它”,在一连串爆笑的故事过后,葛优用他少见的深沉的嗓音说出了这句话,很能迎合岁末年初人们感怀和展望的心理,快乐、心酸和希望等种种情绪。

 

    如今2007年就要过去了,冯小刚带着他的《集结号》重新杀回了贺岁档,只是他的作品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冯氏喜剧。另外一部以贺岁名义进入影院的,是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的《投名状》。这两部电影都是硬汉电影,表现的都是男人本色。如果说之前上映的《命运呼叫转移》还带有以往贺岁片的喜庆色彩的话,那么《集结号》和《投名状》已经完全褪掉了大众对于贺岁片的一贯印象。

 

    贺岁片是电影商业化后结出的新鲜果实,同样,商业化是贺岁片诞生乃至茁壮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土壤。但也正是过度的商业化,让贺岁片莫明其妙的变了味,内地电影市场,最终剩下了“只有贺岁档,没有贺岁片”的尴尬局面。十年贺岁电影史,最为辉煌的一年出现在2004,这一年,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和周星驰的《功夫》携手双双冲突票房亿元大关,但也间接导致下一年贺岁档大片扎堆,《如果爱》、《无极》、《千里走单骑》、《情癫大圣》在贺岁档期拼杀,各有斩获,但无一胜者,无形中损伤了观众的观影热情。2005年,因为冯小刚彻底退出贺岁档,贺岁片的概念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如果非要追究责任的话,那么冯小刚的缺席和非喜剧电影的冲击,是造就贺岁片吸引力下降的两个“罪魁祸首”。冯小刚对贺岁片的理解是,“电影里要讲究传奇性和人民性,传奇性对受众来说非常重要。人民性是反映了人民的想像力而不是人民的生活。”而一些在贺岁档出现的影片是没有多少“传奇性”和“人民性”可言的,它们只有“商业性”。

 

    冯小刚刚推出贺岁电影时,并没有明显的商业目的,与商业利益相比,他更看重的是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影人的真诚和观众的喜爱,一起让“电影是造梦的机器”这个说法成为了现实。有了电影人的梦,才有了观众的梦,如今电影界唯票房论英雄,导演们头脑清醒了,观众们的梦也随之而醒。

 

    电影的“商业性”并非只有弊没有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它的商业性有没有建立在观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今年上映的《命运呼叫转移》,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化电影,它甚至商业化到了让人不好意思的地步,但它依然取得了公映三日过千万的票房佳绩,总票房则有望超过五千万元,投资回报比是惊人的。《命运呼叫转移》的成功,在于它把握住了观众的怀旧心理,它邀请到了几乎可以称为贺岁片代言人的葛优担任主演,它再次证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国人先入为主心理的影响下,和春节晚会一样有着其独特标签性的喜剧贺岁片,还有着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今年真正值得期待的贺岁大片,就是周星驰赶在贺岁尾巴上的《长江七号》了。周氏电影的喜剧成分和煽情手法,和冯小刚喜剧作品有很大共性,这与观众对贺岁电影已经根深蒂固的印象是契合的。

 

    由于诸多的弊端,实行了多年的五一黄金周取消了,十年电影贺岁档其实也和要被取消的黄金周一样,早就显现出诸多不利因素:贺岁档成了大制作争霸的天下,小投资如恐蛇蝎避之不及,整个档期只有少数几部大片轮番上阵,使得观众的选择余地变得十分狭窄,如果一旦影片不入观众心意,那么隐含于心的抱怨则会给这个档期埋下隐患,此后的贺岁档将变得不再有号召力。当然,贺岁档不会像用行政手段设立的黄金周那样被取消的,它作为一年当中人们消费能力最强的时间段,会年复一年的存在着,如何把握和利用好这个档期,提高观众对内地电影的信心,乃至不断推出真正为老百姓喜欢的贺岁大片,才是贺岁档存在的最大意义所在,把贺岁档当成“赚钱档”,很可能会导致诸多挤进来的片子都无钱可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