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震云离“大家”越来越远?

(2007-11-20 09:47:45)
标签:

人文/历史

刘震云

《我叫刘跃进》

作家电影

分类: 文化
 

    打着“作家电影”旗号的《我叫刘跃进》已经排进贺岁档,被称为“另一种形式的大片”。在电影上映之前,作家刘震云出版了同名小说《我叫刘跃进》。之前,不少作家借助影视的力量搭售同名图书,书卖了不少,但作家的声望在影视作品的遮掩下仍然渺小,比如,人们可以记住《英雄》、《无极》这样的大片,却很难记住图书和图书作者。

 

    但《我叫刘跃进》的作者刘震云是个例外。在“作家电影”这种新兴的影视产品类型中,刘震云让人们意识到:作家和电影是同等重要的,甚至作家的影响要重于整个电影制作班底。作为中影集团首推“作家电影”概念的首部作品,《我叫刘跃进》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商业上得号召力。在票房最大化的同时,其他方面利益的获得,也将会为后来者提供范例。所以,图书《我叫刘跃进》的率先上市淘金,可是视为围绕刘震云制定的利润创造计划中重要的一环。

 

    看《我叫刘跃进》这本书,几乎就可以知道随后上映的电影是什么样了,眼睛盯着书中的对话,脑海里却是那几位刚走红的喜剧演员到位的表演。在没看到书之前,读者可能对电影还不会有太大兴趣,但这本书对刺激读者进入影院进行二次消费太有帮助了,因为——它压根就是个剧本。书的一开始,就展开了一个热闹喧嚷的平民生活景象,个性鲜明的人物,近些年几乎占据喜剧电影半壁江山的河南话对白,把读者带到文字和影像交织在一起的独特阅读感受中去,这是驱动读者快速阅读的一个动力,大家急于知道下一个场景会发生什么,刘震云简短流畅且有画面感的描写也为这种快速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

 

    只是,在故事讲到那个装满秘密的U盘丢失,各方人等为之抓耳挠腮百般寻找之时,阅读的快感孑然而止。刘震云仿佛突然意识到出版到这本书是小说而非剧本,在《我叫刘跃进》的第二部分,用小说的语言取代了剧本的语言。而之后两种叙事方式的交叉出现,让人觉得这明显是一本“拼装货”——快速生产和消费是娱乐业的特征,刘震云似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把《我叫刘跃进》修改得更接近纯文学作品后才拿出来出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刘震云称自己离“大家”越来越远了,这是他对所谓文坛前辈和自己成为文坛前辈的一个全面否定,在与“文坛大家”渐行渐远的同时,他也在和由“平民百姓”构成的“大家”打得火热——《我叫刘跃进》带有明显的《手机》和《疯狂的石头》的痕迹,也证实了这一点。“作家”和“编剧”甚至“娱乐人”身份,刘震云更乐意接近于哪一种也清晰可见。

 

    电影《手机》的成功改变了刘震云,他不否定《一地鸡毛》奠定了自己在文学界的地位,也认为《故乡面和花朵》和《一腔废话》代表了他在不同时期对文学的不同认识。但《手机》之后他的语言大师身份被突出,那些曾给他带来名声的文学成就,似乎只为了他在电影作品中的“返璞归真”作了一个高层次的铺垫。《我叫刘跃进》中,刘震云语言上的幽默智慧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原以为,贼被捉住才叫贼,谁知没被捉住的,才叫贼呢。”“生活还用演,街上不都是?”“体胖应该心宽,不,胖了之后,心眼倒更小了。不但街上显得挤,心里更挤。”这些借包工头或民工或老总之口脱颖而出的“刘氏语录”在书中比比皆是,诙谐中透着对人情世故洞察之后的阴冷,令人爆笑之余有反思,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流行语。

 

    《我叫刘跃进》在情节编排和抖包袱上,刘震云做到了游刃有余,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反讽,对人性弱点的探讨,也都不露痕迹地包裹上了喜剧这层糖衣。只是,它的目的性太明确而使得它商业味十足,无论图书还是电影都是如此。欣赏如此市场化的图书、电影作品,会带来一段愉悦的时光,但也难免会隐隐有些失落——为刘震云对文学的舍弃和对商业的靠拢,在纯文学的阵营里,又有一位“大家”抽身而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