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有230版本,四大名著重复出版惊人

(2007-10-27 13:39:35)
标签:

人文/历史

名著

重复出版

图书

分类: 文化
 

    每年200亿元重版古籍库存化为纸浆,《红楼梦》的版本多达230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版本也接近这个数字,如果不是这组数据来自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很难令人相信它的真实性,而据前不久《法制晚报》记者的调查证实,北京的几大书店和图书批发市场,图书重复出版现象的确非常严重,全国每年500亿元的图书库存,有八成以上来自重复出版和炒冷饭,其中古籍占到了近四成。

 

    看到这条消息,恐怕很多人会首先痛惜那些被化为纸浆的纸张,一本书经过编辑、设计、制作、校勘、印刷、包装等诸多流程,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结果没能实现其最基本的功用——传播文化,只是呆在书店黑暗的仓库中沉睡一段时间,连带着灰尘被送回了造纸厂。在环保被大力提倡的时代,我们应该意识到,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图书,可能来自一棵原本安静生长的树木,这种被忽略但却触目惊心存在着的浪费,让人难以接受。纸张浪费,不利环保,这将成为电子阅读最终将取代传统阅读论调的又一支持条件。

 

    包括四大古典名著在内的古籍,在纸张浪费方面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四大名著每部高达200个左右的版本,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名著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会有增补遗漏、旁白注释,出现数种版本是可以理解的。为了便于人们学习和研读,有关部门和学者也花费了大量精力,推出了公认的最为权威的版本,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册的《红楼梦》,以庚辰本为底本,就是市面上公认的最好版本,有了这个版本,还需要再出版其他数量繁多、打着各种旗号版本的《红楼梦》吗,版本的众多,除了给红学家增加一些喋喋不休无关紧要的争论之外,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既然没有意义,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出版社义无反顾地加入重复出版的“大军”,消耗资源制造纸浆?还是利益使然。四大古典名著在中国妇孺皆知,是每个人阅读经历中的必读品,同时也是书市上的长销书,据闻,某大出版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依靠出版四大名著来给职工发工资,由此可见,名著以及在知识分子中颇受欢迎的其他古籍带来的利润有多大。在图书市场虚火繁荣,作家版税日益增加,印刷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出版古籍更是因其“拿来主义”和低廉成本而成为出版社想当然认为的“肥肉”,这才导致了诸多出版社争食的局面。古籍出版的确有过一段辉煌的好日子,在国内经济刚发展起来的阶段,手里刚有了闲钱的人们,出于虚荣心理也好还是实用目的也好,掀起过一阵子购买成套古籍用于阅读和装点门面的热潮,当年用古籍送礼是一种时髦,暴发户用古籍填充书架还被认为是社会庸俗现象之一,但不论如何,出版社还是从中大有受益。

 

    近些年来,古籍热迅速降温,每逢大型书市召开,便成了古籍书打折降价销售的大卖场,即便如此,也少有人再大包小包把古籍往回家拉了。这和时代变迁和人们的文化心理发生变化是有关的。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候,平时难以寻觅、翻阅起来沉重困难的古籍,随便在搜索引擎上嵌入关键词,就能简单的找到所需要的内容,这种便捷,是翻阅传统图书所实现不了的。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许多网站开始将古籍做成电子图书,有的网站还专门建设了古籍图书频道,往常要装满几间屋子的图书,现在只需要一张光盘就可以轻松解决了。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古籍的购买热情自然会消失。

 

    和网络的出现一道断绝了古籍热销的还有人们阅读兴趣的转变,在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公众可以阅读的文学作品不是很多,有着丰厚营养的名著自然是首选,而现在,国内每年出版图书近22万种,和国外出版社的合作,也使得数量庞大的最新畅销书能在第一时间进入国内,选择的余地大了,名著被遗忘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此外,大量通俗历史读物的出现,使得阅读通俗历史书成为时尚和潮流,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心得》,刘心武揭密《红楼梦》……这种通俗易懂、同时也紧贴时代脉搏的图书,正在成为主流,回头阅读名著古籍原本,反而成了向传统回归的一种方式。

 

    出版社可能还没意识到这种种悄然发生的变化,还在执着地认为,古籍能像往常一样带来利润,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除了古籍,出版社浪费纸张的另一行为是炒冷饭,盲目追捧名人。以某著名作家为例,其每年都有数部新书在不同的出版社面世,数年来累计出版图书近百册,可谓著作等身,但这些图书内容大同小异,同样的一篇文章,被翻来覆去收归书中出版了十数次、数十次。通过炒冷饭,名作家获得了版税,出版社获得了利益,只是苦了读者,为了阅读几篇心仪作家的新作,要不得不去购买充斥了无数旧作的“新书”。

 

    在图书越来越多的开始玩概念,当图书成了货真价实的商品,我们通过表面繁荣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真正优秀的图书藏在深闺无人知,横扫畅销书书架的大多是被炒作出来的垃圾。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了书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品种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销售册数却不断下降、库存居高不下、利润率普遍下降,传统出版市场必将萎缩几乎成为从业人员的共同认识。这固然和新媒体的冲击有关,何尝又不是传统出版解决不了自身的痼疾带来的后果?重复出版虽不至于毁掉传统出版业,但起码是加剧其萎缩速度的诱因之一,从目前的现象看,重复出版的恶性循环已经引起一些出版社的注意,但避免不了每天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版物被印刷着,这令人担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