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03-20 13:45:56)
分类: 随笔

文/韩浩月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中,第一段文字便是描述一个少年对于雨夜和黑暗的恐惧。 “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我是那么的小巧,就像玩具似的被放在床上。”第一次读这部作品,我为这样的句子所吸引。

推算起来,我到书中主人公年龄段的年份应该是1985年。1965到1985,整整有着20年的差距,可时间是个能把记忆打乱混淆糅合的机器,回望都是一片苍茫的过去,所以我能够体会1965年那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少年,他心中对幸福与苦痛、惆怅与彷徨的细密感受。和他一样,我曾在雨中漫步,在大雨滂沱的街边守着一个电话厅却不知道将电话打给谁,踏着自行车在雨中狂奔。在余华这本由散乱的记忆构成的作品中,我不能清晰记得主人公有没有在细雨中呼喊,但我知道,呼喊未必是发出声音的,正如心碎不会出现裂纹。

在没读余华之前,我写过一些短的随笔,雨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在童年时对于雨是恐惧的,雨不仅为不可捉摸的夜晚增添了许多恐怖气氛,有雨的白天,也有着一丝让人难以摆脱的阴郁和愁苦。我清晰记得童年某一天的清晨,我打开房门,外面细雨如织,道路布满泥泞,而我衣裳单薄,鞋子布满了洞。我担心穿着这样的鞋子踩进雨地里,那些凉滑的泥会蛇一样冰冷地在我的脚趾间穿行。这样的记忆在我心中铭刻太深,乃至于到真正成年之前,我对雨都没有好感。

作为一种来自天空的液体,雨是神秘的。雨被形容为天体之外某人的泪水。雨的降落伴随着出生和死亡。雨的诗意和狂暴,有时将这个世界清洗的干净怡人,有时又将整个世界糟蹋的一塌糊涂。雨与一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然而只有当我们需要抒情的时候才会想起雨,并将最优美的词语赋予它。很少想象,在我们熟睡的夜晚,雨,做了些什么。心理学认为,患由抑郁症的人在雨天最容易发病;影视作品里,坏人作案的时候总是电闪雷鸣;有人受冤死去,明明晴好的天气会忽然大雨倾盆……在天空穿行、酝酿、落下的雾、雪、雨、冰中,只有雨被人们赋予了情感,同时,雨制造并包容了人的恐惧。

雨意味着多变的命运、丰富的感受,雨的绵软与侵略性让人只能被动的接受。有一年我骑着自行车经过中关村的时候,一辆同样骑着自行车得中年人闯入十字路口中央,被疾驰而来的汽车碾于轮下,尽管我的眼睛被雨水模糊了,但还是清晰地目睹了这令人心惊肉跳的一幕,雨被没有因为车祸的发生而停止,而是更加肆虐地制造着同一种噪音,仿佛散发着自己的怨气。血迹被雨水冲进了下水道,这世界的生与死就这样被雨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雨所蕴含的宿命。但可以肯定不是在看了《在细雨中呼喊》之后。但《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唯一一本让我读了之后还想再读的作品——这可能就是阅读的个人口味或者说阅读偏见,人们总是喜欢从某个作家的作品中去寻找那些可以与自己灵魂契合的东西。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说过,小说在本质上是从诗到散文,从表象到一种实用的、仿佛是手工产品的现实的过渡。《在细雨中呼喊》就是阿兰所说的那一种小说作品,虽然它有着小说的容貌,但却实实在在是用散文的结构和语言写成的,这样的写作方式非但没有削弱小说作品所特有的可读性,反而因其散漫从容而使全书洋溢着令人愿意沉溺其中的气质。一位作家一生能有一部为人所记住的作品的就足够了,《在细雨中呼喊》属于余华,也属于那些曾在雨中行走的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