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
文/韩浩月
在流行唱法和原生态唱法都有不俗表现的本届青歌赛,我们尴尬地发现,民族唱法仍然看不到明显的进步。这和民族唱法作品创作乏力、歌手流失不无关系。原生态歌手在央视这个大舞台上的出现,无疑为关心民族唱法生存的艺术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原生态歌手需要借助比赛的形式才能为观众所认识,这是比较尴尬的事情,对原生态歌手进行综合知识考试,也闹出了不少笑话。但如果不借助央视这个大舞台,恐怕大多数观众还不知道有“原生态歌手”这一说。这之前,有几位优秀的民谣歌手,成功地在民族和商业中间找到了结合点,拥有了一大批拥趸,但在城市中,民谣仍然属于一个小群体的音乐。
在流行席卷每个角落的时候,原生态想要得到大众的认识、接受乃至追捧,这个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最近“原生态”俨然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词汇,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原生态”就像“绿色食品”概念刚刚流行起来那样,也一步跨入我们的生活与消费了。除了青歌赛的原生态唱法,近期和“原生态”联系比较密切的两个人还有台湾传奇音乐人胡德夫和国内第一导张艺谋。
胡德夫来内地参加第六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和开小型演唱会,成为7月媒体最为关注的娱乐新闻,各大城市报纸和周刊都做了连续或大篇幅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个词汇,那就是“原生态。”作为“台湾原住民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民谣被认为“最大限度地结合了民歌的韵律美和诗歌的抒情与反思性,以一种原生态创作模式,还原了音乐最初的纯净。”这个说法显然击中了媒体和城市文艺青年的兴奋点,浮躁的城市,混乱的音乐圈,崇尚“卖点”的音乐创作,这个状况下,还有什么能比“纯净的音乐”更能吸引人的耳目?于是,胡德夫的音乐因为产自原生态的原住民区域,成了最大的“卖点”。只是遗憾的是,胡德夫如一阵风一样来了又走了,没有几个平民百姓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或许,胡德夫的音乐只是属于那些城市精英们的,要不怎么会有人撰写出“为人不听胡德夫,便称精英也枉然”的广告语呢?
张艺谋在《印象·刘三姐》大获成功之后(2003年10月上演以来,累计演出超过800场,观众达110多万人次),再次推出了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这一次,仍然打的是“原生态”的旗号。张艺谋说,《印象·丽江》在不同的天气环境下看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一句多么令人叹服的广告语,不仅密切和“原生态”挂上了钩,而是突出了张艺谋在“策划”方面的优势,毕竟不是哪个文艺演出活动,都能搬到海拔3100米的世界最高实景演出剧场上的,况且还有500多名丽江和大理的“原住民”。原生态的东西卖点多了总会让人心生狐疑,好比我们只想吃一根刚从菜地摘来的黄瓜,超市却给它加了一层又一层的包装一样。让洗去了脚上泥土的农民,按照导演意图中规中矩重复几百场演出,这究竟是原生态还是后现代?
胡德夫抵制商业沉寂30余年,一直在田间地头、城乡市镇为劳动人民歌唱,而且坚持拒绝录制唱片,只做现场演出。如今他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匆匆》,这是一件幸事,和他观点的转变有关,但仔细想来,何尝不也是与大家现在追捧“原生态”有关?欣赏“原生态”是人们呼唤本性回归、渴望净化心灵的外在体现,只是在挖掘原生态之美与纯时,自身也应该保持一份真诚、平和的心境,有着一双明辨真实与虚假的眼睛,不为纷扰的信息所困扰。盲目追捧“原生态”,有可能让一些文化投机分子钻空子,为了利益不顾一切地将其商业化。我相信“原生态”的实力和发展后劲,但不相信每一个原生态歌手都具备胡德夫对商业的抵抗能力。
原生态不是流行,可能永远也不会流行起来,盲目的追捧只会让其加快世俗化的过程,与其如此,还不如在它在冷清中为我们开放出璀璨的花朵。
前一篇:无耻的炒作让人心烦意乱
后一篇:当名家被贴上价签“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