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 |
文/韩浩月
对于恐怖小说我有本能的抗拒感,我宁可接受一部拙劣的恐怖电影带来的感官刺激,也没兴趣探究、挖掘一部恐怖小说的精神内核。我心目中优秀的恐怖小说应该具备以下要素:出人意料的情节,镜头感极强的描写,简洁直接的文笔营造出的真实氛围。但我确信文字的魅力永远是大于影像的,文字所蕴含庞大能量如同这世界上许多不解之迷一样,令人憧憬、敬畏。一本优秀恐怖小说如同展开的一个冒险之旅,途中充满了未知。
类型文学在国内的繁荣,制造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恐怖小说作家,令人兴奋地是,依稀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见到《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中国古代传说的文学传承,当然,在新的类型文学创作中,本土的恐怖小说作家良好地在用现代的笔触来诠释许多古老的谜题,这些谜题关乎人性、关乎灵魂,爱与责任、善良与卑劣、堕落与救赎……就像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周德东新出版恐怖小说集的书名《所有人都在撒谎》一样,从平常的小事中,窥探人性的弱点,来验证“这个世界最恐怖的不是鬼神,而是你自己”这个说法。
在崇尚无神论的现代中国,即便用文学作品的形式来谈论鬼神也是需要一定勇气的,这与民间曾流行鬼神说的传统互相矛盾,一方面读者会在作品中寻找与传说契合的故事,另一方面也渴求作家对恐怖事件给出科学的解释,这给作家们出了个难题。在《所有人都在撒谎》这本书中,我们有效地看到了书写者是如何把握读者的恐怖需求的。在书的前言中,周德东写了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恐怖是没有谜底的。”他试图用数个故事来诠释这个观点,湖水中一艘无人驾驶的小船,楼上用绳子吊下来的一个篮子,一盒放在录音机中的录音带……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对这些莫名其妙的事物产生莫名其妙的兴趣,因为它们都是未知的,因为人人具备天生的好奇心。众所周知,为了满足好奇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就是寻找谜底的代价。
所以,剥开生活的表象,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谜底都出人意料的乏味,而几乎所有追寻谜底的过程都充满了刺激。观众往往在看恐怖电影时被吓得胆战心惊,但伴之而来的愉悦感却让人欲罢不能。作家营造的文字谜团有着同样的魅力,所以每个作家都不希望读者从书的最后一页往前翻起,那样的话,前面所有的文字都会失去水分,变成干瘪的土粒。《所有人都在撒谎》中的故事没有大的命题,多从人性中一些小的缺矢下手,因此读起来感同身受。比如撒谎,据美国一项有科学数据的调查,一个人平均每天至少要撒谎200多次。对一个社交活动不频繁的人来说,这个数字显然是大了些,但从“人在独处的时候更容易对自己撒谎”这个角度想,会感到不寒而栗。人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肯定和否认自己的过程,为了寻找某种平衡,人在不断地制造谎言,只不过,这些谎言有的说了出来且给别人造成了伤害,更多地却是在人的大脑——这块最神秘的领地自生自灭掉了。
优秀的恐怖作品是伟大的,以内它比其他文艺作品更深一步地接触到了人的灵魂深处。有许多次在结束一段阅读里程之后,我陷入沉思久久不能释怀,同样的,这部并不宏大厚重的书也让我感到了淡淡的悲哀。恐怖就是有着这种不可解释的力量,它在考验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也在让人的情感产生着化学反应般的变化。声嘶力竭、精疲力尽之后,人往往会拥有令自己都窒息的平静,心中升腾着“人类永恒的孤独感。”人在撒谎的时候应该是孤独的,所有人都在撒谎的时候是恐怖的,每个人的孤独都是旷世的,人类亘古以来都在寻找试图不让自己孤独的方法,为此我们学会了用艺术和创作来排遣孤寂,但遗憾的是到现在为之,这个方法并不是很管用。
前一篇:娱乐精神与恶搞底线
后一篇:选手素质是选秀节目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