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浩月
韩浩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78,389
  • 关注人气:14,5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幻文学应容得下批评

(2006-07-12 12:31:36)
分类: 文化
文/韩浩月

应《中华读书报》所邀,学者陶东风撰写了一篇名为《中国文学已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的评论文章,对眼下国内火爆的玄幻文学热进行了批评。如果不把这篇文章贴到博客上,后来所谓的“陶萧之争”也不会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口水战。借着博客这种新兴、时髦的传播工具,陶东风试图寻找共鸣者,但事与愿违,不仅引起了玄幻创作群的围攻,就是圈内人也多有冷语相向。很少有一篇洋洋洒洒万余言的评论,能比明星博客寥寥数十字博文获得的的关注度高。陶东风让大家对文学评论被无限边缘化的今天,再次考量这四个沉甸甸的字眼。

遭反击后,陶东风又在博客上进行了回应,独自应战的他坚持认为,人们只揪住他文本上的纰漏不放,而误会了他对玄幻文学的拳拳之心。随着参战人数的增加和主流媒体的跟进,“陶萧之争”在朝着“白韩之争”的趋势发展,正常的文学批评氛围在消失,闹剧的成分在增强。这个时候,回想起争端的起因,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这不仅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隔阂引起的争论,更是两种不同传播方式导致了争论在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在发展。

先说隔阂。作为长期在传统媒体拥有话语权的评论家和学者,陶东风和白烨一样,空有一腔紧跟时代和青少年作家打成一片的热情,在对新的创作群体进行评价时,没能摆脱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话语系统,撰写的文章虽不乏真知灼见,但被媒体和出版商宠坏的新作家群却并不买帐。曾有评论认为“白韩之争”是“代际之争”,其实陶东风与玄幻作家之间的矛盾,也是源于两代人在文学价值观上的冲突。玄幻文学在中国从萌芽到火爆,顺风顺水,评论(网民之间的口口相传)一边倒地陷入一片叫好之声,可以说,玄幻文学是在蜜水中成长起来的。再加上为了博取利润,出版商难免在宣传时使用一些过誉之词,这个时候,任何一点异议的声音都显得十分刺耳。

再说传播方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报刊上曾流行过一阵子笔战,两派人马在媒体提供的版面上,就争议话题你来我往进行持久战,但这些笔战的一个共有特性是,一旦上升到人身攻击,多半会不了了之。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笔战已经从纸媒转到了网媒上,“笔战”等级也相应上升到了“骂战”。如果说“骂战”是纸媒争论的结束,那么则是网媒争论的开始。现在不得不承认,在纸上论战远比在网上论战要多一些理性与思考。白烨、陶东风如果不把给纸媒的文字发表在博客上,韩寒、萧鼎们看到这些文字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他们本来可以在各自的领域自得其乐——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陶东风把批评的笔锋指向网络,倒显得有些多管闲事了。

白烨的批评涉嫌学术腐败且不再论。陶东风能够在玄幻文学最为火爆之时站出来泼上一瓢冷水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应该大度的相信,尽管他的立论有些不稳,对玄幻文学创作现状的了解还不足够透彻,但作为第一位正式对玄幻文学进行评论的学者,他的出现对引起更多人对玄幻文学的关注有着积极的意义。文学离不开评论,评论同样也不能只是简单的歌颂赞美,作为最具含金量的文学评论方式——批评,理应得到创作群和读者的理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以怀疑批评者的出发点,但不能对自己切实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况且,国内的玄幻文学作品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情况,不比其他创作领域强多少。在承认国内玄幻文学创作成果非凡的同时,如果能把急功近利的色彩淡化一些,想必对作者、出版者、读者都是有益处的。和白烨一样,陶东风最后难免沦为这场论争的牺牲品,不过,陶的牺牲比白的牺牲要重要的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