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音 |
文/韩浩月
“恍惚记得爸爸走的时候离立春已经不远了。”《孔雀》结尾的这句旁白为顾长卫拍立春埋下了伏笔。去年《孔雀》热映的时候,一些评论认为影片过于文艺腔的旁白是一种多余,然事隔一年,能迅速拉我找回影片意境的,仍是那些银幕之外的、语速缓慢的、类似于自言自语的句子。6月份,《立春》就要杀青了。这是一部必须要去影院去看的电影。《立春》的面世,也许会让你觉得,除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大制作”——它的投资可能没有多少,但它为你铺开了一直被电影镜头所忽略的时而沸腾时而宁静的平民生活画卷。
有人将《孔雀》誉为平民史诗作品,从已经公映的国产文艺片看,《孔雀》对得起这个称谓。在知道顾长卫要拍《立春》之后,就有一个潜在的愿望,希望他能继续《孔雀》中三姐弟的故事。离家出走后带着老婆、儿子回来的弟弟,打开房门悄无声息地站到了屋子里,正在陪父母看电视的姐姐回过脸来看到他们露出惊喜、诡秘的一笑,这个笑容蕴含了许多很多内容,让我久久难忘这;个性倔强、离了婚的姐姐,和曾经抢走她自制降落伞的混混会不会走到一起?其实他们才是般配的一对;结婚后在街边开流动小吃铺的哥哥仿佛有了大智慧,他们的日子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契合,平淡却蒸蒸日上……把这些内容放到《立春》里,怎么会没有故事?也许我期待的并不是《立春》中的故事有多曲折,而是怀念《孔雀》所散发的浸泡着诗意、苦难、浪漫和宁静的氛围。我想,在《立春》中,这些仍是可以感受到的。
关于《立春》的故事,目前并没有透露出来具体的情节,顾长卫只表示“《立春》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发生在我国北方一个工业小城中的故事,”依然延续着《孔雀》中“普通人梦想与现实碰撞”的主题。从我个人角度讲,我是喜欢这个主题的电影的,尤其是讲述20年前人们生存状态的影片几乎可以用空白这个词来形容,少数的几个片子如《站台》、《盲井》,都被禁映了至今尚未见天日。上个世纪80、90年代应该是个可以出优秀作品的年代,用不了多少年从历史书中回望那个年代,会发现它的波澜壮阔、混乱不堪中的秩序井然,沸气腾腾中隐藏的希望如稚嫩的幼芽,在被残忍折磨的同时却又茁壮地成长。《立春》的编剧李樯对此也有过精确的描述,“走在街上,每个人都面目全非,带着被欲望磨损的容颜。这城市处在一种粗蛮的勃勃生机当中。”在剧烈嬗变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命运颠簸流离、不能把握,于是才有了《孔雀》中实现不了去当飞行员梦想的姐姐,有了姐弟合谋欲毒死哥哥的真实而残忍的情节。
《立春》中,蒋雯丽扮演一个师范学校的老师,歌唱得很好,但人长得很丑,蒋雯丽为此牺牲形象,增肥、被安置了大龅牙,蓬头垢面。还有比这更冷酷的吗,事实上,生活有一面就是这样的,喜欢光明的人不幸有了眼疾,向往走在路上的人失去了双腿,有着一副美妙的嗓音,却不能被世俗的审美容纳而走上舞台,信任身边的每一个人却发现自己生活在骗子窝中。《孔雀》中那只挣扎着在走廊上死去的鹅仿佛这些人的命运,只能用痛苦谱就一曲凄美的歌谣。但《孔雀》是有希望的,在经过久久的等待之后,孔雀在空荡荡的公园里瞬间开屏,那种美因为曾经的疼痛和等待而显得更加眩目。其实,在任何一个年代,无数普通的人们都没有放弃过希望,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们创作歌谣、命名节气、辛勤劳作,把苦难这杯酒品出甘甜的滋味。一年24个节气,“立春”这一天是每个人都期待的,不仅它的字面上就包含着诗意浪漫的气息,而且在立春的日子里,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已经能真切地感受它的温暖了。

(《孔雀》姐弟客串《立春》)
“恍惚记得爸爸走的时候离立春已经不远了。”《孔雀》结尾的这句旁白为顾长卫拍立春埋下了伏笔。去年《孔雀》热映的时候,一些评论认为影片过于文艺腔的旁白是一种多余,然事隔一年,能迅速拉我找回影片意境的,仍是那些银幕之外的、语速缓慢的、类似于自言自语的句子。6月份,《立春》就要杀青了。这是一部必须要去影院去看的电影。《立春》的面世,也许会让你觉得,除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大制作”——它的投资可能没有多少,但它为你铺开了一直被电影镜头所忽略的时而沸腾时而宁静的平民生活画卷。
有人将《孔雀》誉为平民史诗作品,从已经公映的国产文艺片看,《孔雀》对得起这个称谓。在知道顾长卫要拍《立春》之后,就有一个潜在的愿望,希望他能继续《孔雀》中三姐弟的故事。离家出走后带着老婆、儿子回来的弟弟,打开房门悄无声息地站到了屋子里,正在陪父母看电视的姐姐回过脸来看到他们露出惊喜、诡秘的一笑,这个笑容蕴含了许多很多内容,让我久久难忘这;个性倔强、离了婚的姐姐,和曾经抢走她自制降落伞的混混会不会走到一起?其实他们才是般配的一对;结婚后在街边开流动小吃铺的哥哥仿佛有了大智慧,他们的日子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契合,平淡却蒸蒸日上……把这些内容放到《立春》里,怎么会没有故事?也许我期待的并不是《立春》中的故事有多曲折,而是怀念《孔雀》所散发的浸泡着诗意、苦难、浪漫和宁静的氛围。我想,在《立春》中,这些仍是可以感受到的。
关于《立春》的故事,目前并没有透露出来具体的情节,顾长卫只表示“《立春》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发生在我国北方一个工业小城中的故事,”依然延续着《孔雀》中“普通人梦想与现实碰撞”的主题。从我个人角度讲,我是喜欢这个主题的电影的,尤其是讲述20年前人们生存状态的影片几乎可以用空白这个词来形容,少数的几个片子如《站台》、《盲井》,都被禁映了至今尚未见天日。上个世纪80、90年代应该是个可以出优秀作品的年代,用不了多少年从历史书中回望那个年代,会发现它的波澜壮阔、混乱不堪中的秩序井然,沸气腾腾中隐藏的希望如稚嫩的幼芽,在被残忍折磨的同时却又茁壮地成长。《立春》的编剧李樯对此也有过精确的描述,“走在街上,每个人都面目全非,带着被欲望磨损的容颜。这城市处在一种粗蛮的勃勃生机当中。”在剧烈嬗变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命运颠簸流离、不能把握,于是才有了《孔雀》中实现不了去当飞行员梦想的姐姐,有了姐弟合谋欲毒死哥哥的真实而残忍的情节。
《立春》中,蒋雯丽扮演一个师范学校的老师,歌唱得很好,但人长得很丑,蒋雯丽为此牺牲形象,增肥、被安置了大龅牙,蓬头垢面。还有比这更冷酷的吗,事实上,生活有一面就是这样的,喜欢光明的人不幸有了眼疾,向往走在路上的人失去了双腿,有着一副美妙的嗓音,却不能被世俗的审美容纳而走上舞台,信任身边的每一个人却发现自己生活在骗子窝中。《孔雀》中那只挣扎着在走廊上死去的鹅仿佛这些人的命运,只能用痛苦谱就一曲凄美的歌谣。但《孔雀》是有希望的,在经过久久的等待之后,孔雀在空荡荡的公园里瞬间开屏,那种美因为曾经的疼痛和等待而显得更加眩目。其实,在任何一个年代,无数普通的人们都没有放弃过希望,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们创作歌谣、命名节气、辛勤劳作,把苦难这杯酒品出甘甜的滋味。一年24个节气,“立春”这一天是每个人都期待的,不仅它的字面上就包含着诗意浪漫的气息,而且在立春的日子里,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已经能真切地感受它的温暖了。

(《孔雀》姐弟客串《立春》)
前一篇:选秀需要什么样的评委
后一篇:娱乐就是那么多,看看祖德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