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
文/韩浩月
举办了三届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日前揭晓了第四届的评选结果,我喜欢的作家贾平凹夺得“年度杰出作家”,东西、李亚伟、徐晓、张新颖、李师江分获2005年度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最具潜力新人等各项荣誉。特意去看了老贾的获奖演说,在演说中,他首先对能继史铁生、莫言、格非获得“年度杰出作家”之后成为第四位获奖人选,感到喜悦和激动,之后是一段冗长的、文学化色彩很浓的发言,风格一如他以往作品中的凝练和轻灵,通过获奖感言,他表达着自己对从事文学这个行当的庆幸和对文学之神的崇敬。一贯低调的贾平凹对这个奖项的看重溢于言表。
作为一个由媒体发起的文学奖项,在进行到第四届的时候发生了一个细微的转变,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变成了“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这个称谓上的变化使得这项文学评奖越来越具备了娱乐奖项的特征,有颁奖嘉宾,有获奖感言,有造型现代的“运动小金人”奖杯,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红地毯走秀,其实完全还可以邀请一些娱乐圈的人士捧场(在看新闻标题时误将张新颖看成了张靓颖,差点激动的拍案而起)。这样可能会遭到一些骂声,认为文学评奖引入娱乐因素是对作家的侮辱等等。但如果能使多年无人喝彩的中国文学获得一些争议与关注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即使这样一项相对公正的评奖,大众媒体的跟进报道还是少之又少,主办方的努力看上去显得更像自娱自乐。中国不乏一些看上去很是撼人的文学奖项,如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但这些文学奖的评奖、颁奖过程几乎可以用“悄无声息”来形容,即使有点声音也是质疑评奖的公正性和公开性。一个挂着国家最高文学奖项或权威文学奖项的评奖活动,老百姓对其关注程度甚至不如一首网络流行歌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向文学致敬”,这是媒体评论一次颁奖时所用的标题,这也是一个诗意得令人动容的标题,它能触动许多热爱中国文学的人们的心灵。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引起最后一次国人对文学的狂热之后,中国文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冷寂局面,即使残存一些死灰也是好的,因为灰堆深处可能掩藏着火苗,遗憾的是恶劣的文学创作环境和作家的集体失语使得死灰也被吹尽。与那些冠冕堂皇的国家文学奖相比,在民间出现的文学奖呈现出了勃勃生机。民间文学奖尽管也同样存在影响力小、评选视野窄等缺憾,但他们起码已经有勇气将大奖颁给一个可能并没有多大声望的作家和诗人。一些文学出身的房地产商人开始给文学捐款,且不乏大手笔。商人为文学捐款,对于一个文学大国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悲哀,但不得不说,也是点燃文学火种的一个方式。精神上陷于窘迫、生活上受制于贫困的中国作家需要不仅仅需要掌声,他们还需要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尊重和回报。
以前文学圈内讲究的是十年磨一剑,苦中见真经,作家们真吃了苦却没有把苦变成伟大的对得起这个时代的作品,也真的去磨了剑,磨出来之后发现不过是一把没开刃的菜刀。在商业至上的时代我们要维护经典文学作品的尊严,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到来,再维持新文学的清高面孔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不得不说,一些民间奖项在需要的时候承担起了对文学的责任,开始有意识的包装、推动文学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在他们的获奖名单中,有在体制内名至实归的文学大家,也有在体制外坚持本色写作的民间高手。诚然,文学奖不是催生大师的必要条件,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没人任何文学奖也没耽误那么多文学大师的诞生。但在现代出版商业化之后,文学奖的确在发挥它的作用,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已过百年,它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学一个世纪的进程。中国作家的“诺奖情结”一直为人所诟病,既然无缘一个与我们有着山水和文化之隔的文学奖,何不从重视身边的国产文学奖项做起?我不相信,有这么多以冠以文学大师名号和这么多热心中国文学的文学评奖活动,就没有一个比“诺奖”更令人动心的?
前一篇:选秀扎堆的季节,偶像泛滥的时代
后一篇:你丫今天开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