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听到了琴声,我看到了饥饿

(2005-10-15 11:24:51)
文/韩浩月

片名带“钢琴”二字的经典电影有《海上钢琴师》、《钢琴教师》、《钢琴师》,一直期望能看出他们究竟有哪些不同,前段时间,三部电影总算让我点灯熬油看完了,《钢琴师》是其中我努力了两次才看见去的一部,第一次因为困意太重,再加上影片开始的平淡无奇,促使我昏昏睡去。两周之后再次将片子放进影碟机里,这次我一口气看到了结尾,到快结束前的那十几分钟,我开始隐约地盼望电影不要那么快的结束,尽管时间已经过了两个多钟头,尽管又是到了午夜的时候……

现在,即便没有充足的理由,我也要说,《钢琴师》是这三部影片中,最能打动我的一部。《海上钢琴师》表现的是理想主义抑或虚幻的乌托邦,在悠扬激荡的钢琴声中,观众的感观得到满足之后,不免留下空洞的失落感;《钢琴教师》体现的是情欲,在众多同类题材的大师级电影面前,除了令人压抑的虐恋和作为情欲道具的钢琴,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相比之下,作为二战电影代表作之一的《钢琴师》,因为对人性光芒的白描式刻画,使得它切入观影者的内心深处,它并不能让你心潮澎湃,也不会让你百感交集,看完之后,你甚至会平静地令自己都感到惊讶,只是在这平静背后,会有撕心的痛隐约传来。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改编。令人信服的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影片中并没有刻意突出他的钢琴家身份,在今天,在世界各地,如果一个人以钢琴家的身份出现,他所受到的尊重和欢迎是可以想象的。如果波兰斯基试图用钢琴家的遭遇来映衬那场战争的惨无人道,无疑也会取得另一种形式的成功,但他还是将影片中的钢琴家塑造成了一个卷进战争漩涡、身不由己的普通人。艾德林恩·布洛迪扮演的钢琴家和其他在华沙的犹太人一样饱受着惊惶的折磨,在饭馆弹奏钢琴,忍受各种屈辱,作为普通人的懦弱和恐惧战胜了作为钢琴家的尊贵和矜持,在倚仗他的才华得到德国朋友相助的时候,他反复地重复着“感谢”,被锁在一间不可以发出任何声响的房间里,期待着朋友送来的食物,因为饥饿过度患病危在旦夕……一位用音乐洗涤人们污浊灵魂的钢琴家遭到这样的待遇,还不足够令人诅咒那场灭绝人性的战争吗?

《钢琴师》中有不少男主角演奏的片断,在电台播音间,在饭馆,包括获救后在金壁辉煌的演奏厅,作为电影配乐的一部分,电影中的钢琴演奏得到了不少观众的欢迎,要知道,该片主演艾德里恩·布劳迪为练好钢琴体重下降了30磅。但当影片打出结束字幕,我脑海中全然没有那些钢琴的声音,只是胃部隐隐感到不适,那是饥饿感。天啊,如果谁说对饥饿的刻画最为真实最为令人身临其境的电影作品不是《钢琴师》,我会挥手将DVD光盘甩到他面前,让他反复看三遍。《钢琴师》让我了解到,世界上最残酷的居然不是战争,而是饥饿,最无情的居然不是死去,而是忍受饥饿的折磨。整部电影的下半部分,钢琴家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食物,他冒着生命危险,到躲避的房间中的橱柜顶上企图找到几颗米粒,他因为饥饿躺在沙发上奄奄一息,最后,在一篇建筑废墟中,他接过德国军官递过来的黄油和面包的那刻,我的眼泪差点止不住流下……对于饥饿的描写,中国作家路遥的一个中篇小说曾有过力透纸壁的描述,但那毕竟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布劳迪富有张力的表演使得饥饿感通过镜头准确地传达到了观众的胃中,拥有一双可以演奏出美妙音乐的钢琴家的手,在枯干中等待着食物的安慰,还不足够令人诅咒那场人性灭绝的战争吗?

饥饿的体验可以让一个人终生受用。中国生于1970年代中期的人可能是饥饿的最后一拨体验者,我属于其中一个,上中学时挨饿一是对劣质食物的本能拒绝,二是赶时间懒得动口,反正课间操时间可以偷女同学抽屉里的东西吃。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真正的饥饿是什么滋味了,我可以建议他们看看《钢琴师》吗?似乎不可以,就像他们对特殊时期全国人民吃不上饭不理解那样,同样为时已远的二战,也只能通过电影的形式给他们带来炮火的刺激。为和平的世界祈祷,为五谷丰登祈祷,为所有地里生长的庄稼祈祷吧……但愿战争和饥饿,永远只出现在电影屏幕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与和珅交朋友
后一篇:幸福呐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