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衣巷

(2016-10-26 07:31:54)
标签:

南京

刘禹锡

王谢世家

文化

人生

分类: 随笔

    一夜缠绵细雨,醒来窗外已是漫漫天光。屋檐上挂着水滴,小巷里笼着一层淡淡的雾气。在楼下老旧的店铺里用过早餐,老板娘笑笑地问,要去哪里?我说,去乌衣巷。

    沿石板路一直走过去,流水的光阴浸漫在小路深处,脑海中回荡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句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巷子,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到了晋代,变作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乌衣巷”因此得名。一千多年前,这里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

清晨的乌衣巷静寂无声,卖古玩的店铺还没开张,如水的阳光在长巷里缓缓走着。青瓦白墙爬满青藤,抬头望去,只见一线天空。

我沿着小路慢慢走,肩头负着一段斑驳的往昔。王导、谢安纪念馆内部大修大门紧闭,透过门缝望进去,心里想着,这深深的院落,不知藏了多少故事?

王谢世家,是魏晋南北朝名声最响的两大家族。王家的代表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家代表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王谢在门阀林立的东晋,自视极高、权利极大,连皇帝都要让三分。婚嫁除攀龙附凤以外,通常只在两族之内进行。相传到了南朝梁,有一个大人物侯景,想和王谢结亲,梁武帝萧衍很看重他,但可以给他兵权,给他官位,这个要求却一口回绝了。梁武帝说,“王谢门第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言外之意就是说,侯景根本配不上,可见当时王谢世家在南方的影响力。

王家究竟出了多少杰出的书法家,无从计算。王羲之祖父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人精于书法。到了王羲之这一代,堂兄王恬、王洽、王茂之……都是笔墨健将。王羲之有七个儿子,每一个都擅长书法,其中五人被正式载入史册。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更是得其书法之“源”,名垂千古,几乎与父亲齐名。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家族中的很多女性,也都是了不起的书法家,特别是王羲之的夫人郗璿。

相传有一个叫郗鉴的太尉,才貌双全的女儿到了适婚的年纪,于是派人去王家提亲。太尉的门生到了王家,一众青年才俊都在,听说这件事,都整理衣帽,笑语相迎。只有一个青年,躺在东边床上,坦胸露腹、旁若无人地吃东西,一点也不将太尉的人放在眼里。门生回去后对太尉如是说,没想到太尉说,就是他了。

这就是“东床快婿”的由来,那个坦腹的青年,就是王羲之。

成为王羲之夫人的郗璿,被周围名士赞为“女中仙笔”,可见她的书法有多么高深。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娶的是谢家才女谢道韫,她更是远近闻名的文化翘楚。她的书法,一直被认为“雍容和雅,芳馥可玩”。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熏陶已久,连王家照顾幼子的保姆李如意,也能写一手草书。

写到这里,想起几年前在网络上看的一个小故事。一个白手起家的农村企业家,靠投资村里纺织厂赚了大钱,摇身一变,成了名声远播的土豪。有一天接受记者采访,他很谦逊地说,自己没什么文化,小时候也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现在有钱了,在家里设了好大一间书房,买了很多书,希望他的儿子、孙子可以沾点文化气息,长大做“文化人”。

节目结束后,我一直在想,这个土豪的愿望很瑰丽,可是恐怕很难实现。因为家族性的文化大聚集,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一种生命的气氛。王家没有人将书法当作专业,更没有人把它视作谋生的手段,可是当你在一千多年后,看到王羲之除《兰亭序》之外留下的《快雪时晴帖》、《平安帖》、《姨母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你会觉得,书法于他们来说,不过是日常所在。“帖”原本就是魏晋文人简单的书信,像便条一样,这种文化的氛围,不是多读几本书、多练几天字就能出来的。

我们通常认为所谓“世家”多半都有钱有势,其实并不尽然。《红楼梦》中刘姥姥第二次来贾府,要回去的时候,贾母的贴身丫头鸳鸯给她准备了很多礼物,吩咐一个老婆子,到二门叫了一个小子来。“又和刘姥姥到了凤姐那边,一并拿了东西,雇了车儿,命小厮搬了出去装上,一直送刘姥姥上车去了”。

这段描写常常一略而过,可是仔细回味,却能看得出来,过去那种大户人家的周到。像刘姥姥这样的人,别人可能认为她身份低微,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可是贾家却很细心,送药、雇车这样的细节,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他们的教养,这个才叫世家文化。

我开始有一点了解,为什么那个时候王谢两大家族会被称为“世家”,这里面除了家族在朝代兴亡中举足轻重的分量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旁人很难融入的修养。它慢慢沉淀成一种文化,而这种用生命传承的气氛,也正是走出那么多文化巨匠的原因。

侯景一直视求婚被拒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世家的数代风流到此终于化作云烟,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年以后,唐代诗人刘禹锡来此凭吊,想起旧时这里的繁华和两个家族走出来的文人雅士留下的生命风范,不禁嘘唏。

我在乌衣巷辗转流连,阳光跃过屋檐落入巷子深处,古老的建筑在晨光中现出温柔静美的轮廓。忽尔传来夫子庙清脆的钟鸣,钟声寂寂,直上云端。回头重温来时的路,方才明白,历史在光阴中滃然而去。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乌衣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