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嘉言2007
孙嘉言2007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43
  • 关注人气:30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定格

(2016-10-20 19:21:04)
标签:

书法

王羲之

颜真卿

苏东坡

人生

分类: 随笔

第一堂书法课后,女儿兴冲冲地问道,妈妈,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作品是哪三件吗?

我故意说,你先说说看吧。

女儿掰着手指,很认真地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二,你最喜欢的那个苏东坡,他的《黄州寒食帖》排第三。

我哈哈大笑,没错,说得很对!由此可知,课堂上真的很用心。

王羲之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神话。永和九年,他与一帮朋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天里聚会,喝酒唱歌,吟诗作赋,玩得很开心。有人提议,将这一天中所有的即兴创作收录成集,请王羲之写一篇“序”。微醺的王羲之,提笔一挥,写了这篇《兰亭集序》。等到第二天他酒醒之后,想要将这篇有涂改,亦有修正的“草稿”重新书写工整,却怎么也写不出那个味道了。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最喜欢的就是《兰亭集序》,他向往南朝文人那种最放松、最无所追求的生命情调。王羲之去世后,《兰亭集序》几经辗转落入辩才和尚手中。

辩才不恃权贵,唐太宗屡次召见,打探《兰亭》下落,他都佯装不知。为了获得心爱之物,李世民派大臣萧翼化妆成落魄书生,带着宫里收藏的王羲之的书帖前去拜见辩才。

萧翼雅好诗文,精通书法,与辩才相谈甚欢,故意将随身所带的书帖拿给辩才看,很笃定地说,《兰亭集序》真迹其实已经人间不再。辩才不知是计,将萧翼视为知己,拿出自己的收藏给他看。谁知道被萧翼偷梁换柱,交给了唐太宗。辩才事后得知真相,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郁郁寡欢,终于一病不起。

唐太宗几经周折,终获《兰亭》,甚是珍爱,命当代书法大家欧阳询、褚遂良临写,并制作摹本。太宗死后,《兰亭集序》从此人间蒸发,史料记载,真迹作以玉匣葬入昭陵,生生世世陪伴太宗。

这是一种讽刺还是遗憾?历史留下悬念,也许这只是一个荒谬的故事,也许有一天,当我们打开昭陵,一千多年前王羲之酒后随性书写的《兰亭》,会重见天日。

颜真卿的楷书,大概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文体,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大军势如破竹,李隆基仓惶逃往四川。那时颜真卿镇守平原,他的堂兄颜杲卿守在阵前第一线常山。

常山层层被围,颜杲卿孤军奋战,誓不投降。不久之后,常山攻破,颜杲卿被俘,敌军将他儿子颜季明当作人质。颜杲卿不为所动,破口大骂,被割下舌头。最终,父子二人都惨遭杀害。

两年后,颜真卿收复常山,在荒野中寻得侄儿颜季明的尸骨,想到国仇家恨,生死离别,写下了这篇字字血泪、感人至深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字体浑厚沉重,高潮处力透纸背,满腔悲恸全部挥洒于笔墨间。他感叹战争的无情、青春的寂寞、人生的苍茫,干笔飞白似乎是用生命书写。整篇作品多处涂改,同样是一篇草稿,可是历史保留了这样的墨迹,也保留了颜真卿真实的情绪表达。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相较《兰亭集序》和《祭侄文稿》,算是工整之作了。“乌台诗案”后,九死一生的苏东坡被贬谪黄州。黄州是个偏僻蛮荒之地,可是在这里他却迎来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他在到黄州后的第三个寒食节,写下了这篇诗稿。没有典故,没有晦涩难懂的字,苏东坡一改惯用的豪放文体,用平实的语言惋惜春天的逝去,婉转且柔美。

如果说,经历政治诬陷和牢狱之灾前的苏东坡,书法中还藏有一点点桀骜的话,那么大难之后,处于流放心境下的他,已经不会固执于生命的华丽和矫情了。人生行走到中年以后,渐渐有一种沧桑的感觉。寒食节前的两个月,黄州一直在下雨,花自凋零,污泥遍布,繁华似锦的春天竟然生出一种深秋的荒凉。苏东坡好像透过窗外的风景看到自己,生命走到这样的境遇,即使还能够笑得出来,大概也只剩苦笑了吧。

《寒食帖》后来流传至另一位书法大家黄庭坚手上,他在苏轼的诗稿后写了一篇跋文,称赞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他觉得《寒食帖》写得很像李白,甚至李白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这是对苏东坡书法、诗文很高的评价。“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如果让苏轼再写一次,不见得会写得这么好。

很多人在看过《寒食帖》后会说,这怎么能够被称为苏东坡传世书法的第一名?它很平常、也很随意。可是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刚好就在这里,他一直在诠释,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

女儿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三件作品会成为“最伟大”的书法?那个《祭侄文稿》满纸圈圈,改得乱乱的,也能算得上伟大吗?

我说,因为它们都是即兴发挥的作品,没有修饰,没有虚假,你看到的,就是文人真正的内心世界。这三大名作,除了陪唐太宗一同葬入昭陵的《兰亭集序》,其余两篇《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去台湾的时候,我在台北故宫里都看过真迹,也算是一饱眼福了。

历史允许年少的青涩,就像艺术一再宽容我们的无知一样。很多人历经时光的洗涤和人生厚度的沉淀,才真的有勇气在现实世界里完成自己。我一点也不怀疑,台北故宫我还会去很多次,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想念,在那些古人一笔一划、斑斑点点书写的天地间,你会看到他们曾经那样真挚、那样热烈地燃烧自己。

这就是生命的定格。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生命的定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谢谢你离开我
后一篇:古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