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视播了一场球赛,广州恒大与巴塞罗那在世俱杯上的较量以0:3毫无悬念地输掉了。赛后有记者采访恒大的主教练斯科拉里,问他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听到这里,忍不住笑起来,还能有什么感想呢?作为一个主帅,自己的球队以这样的方式输掉,总不会感觉很爽吧。但斯科拉里却说:“既然有梦想为什么不去实现?既然有条件为什么不去追逐更高的目标呢?我的工作就是实现这个梦想与目标。”
运动场上有很多比赛,是比赛总有输赢。好看的比赛一定要棋逢队手,输赢也常常只在分秒之间,双方都会全力以赴。比如每次看小德和纳达尔在决赛中相遇,动不动就打满五局,便觉得很过瘾。有一次两人从下午六点钟一直打到凌晨一点多才结束,七个多小时智慧与体力的比拼,其实是对生命潜能的一种考验。有时候两个打到疲惫不堪的人,最后隔网握手拥抱的那一幕,更令人感动,惺惺相惜已超越了单纯对冠军和奖金的渴望。输赢双方,都是一种生命的风范。
很喜欢《史记》里的故事,小时候看连环画,常常欲罢不能。荆轲刺秦、文君夜奔、勾践卧薪尝胆、周幽王峰火戏诸候……读得多了,不免有些惊讶,司马迁笔下最动人的生命,几乎都是现实里的失败者。后来看电影《霸王别姬》,特别买来一部崇文书局的《史记》,伴着厚厚的古汉语辞典,逐字逐句地读这一段。读完《项羽本纪》,再读《高祖本纪》,整个人呆住了。司马迁在文中写道:“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孝惠帝是刘邦长子,鲁元公主是他的长女。成功的统治者在自己危急的时候,是可以把亲生儿女推下车的。侍从看不过去,下车救起两个孩子,但刘邦急于脱困,再次把孩子推下去,“如是者三”。看到这里,心里漾起一种别样的悲凉。司马迁的笔太狠了,在他书写的这两个不同的生命里,你赤裸裸地看到,最后得到天下的那个人,可以如此冷漠绝情,而那个失去山河的人,却有情有义。
四面楚歌声里悲凄慨慷的项羽,知道大势已去,和一生所爱的虞姬深情告别。他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忽然显现出悲欣交集的沧桑和柔情,令人动容。虞姬跳了一支死亡之舞,拔剑自刎。“断肠乌雅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曹雪芹为虞姬写下如此动人的诗句,其实想要说的是,有些人为了要勋章和功名,宁愿苟延残喘地活着,但最后反而是一个被侮辱的悲剧,有些人宁为玉碎,只求心灵的安适。
读过《史记》中这两段,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楚霸王并非帝王,却被司马迁载入“本纪”。因为在他看来,许多令人怀念景仰爱恋的悲剧主角,都是英雄。项羽没有君王之名,却担得起君王之实。两千年过去了,项羽和虞姬变成民间最美丽、最动人的故事,在乡野市井中口耳相传。绝美的爱情、英雄的气壮山河,慢慢融入诗歌、变成文学的一部分,剧本、电影,每一次刀光剑影中一闪而过的温柔和深情,都令后人嘘唏不已。
项羽输了权力,赢了人性。刘邦为求自己生存,不惜牺牲儿女,统治者泯灭人性,不择手段获得了天下,却不足以在后世源远流长。他的故事,纵然华丽,却难掩阴险谋略不断撞击后一种人生的悲哀,你会觉得刘邦富有的只剩下天下了。司马迁使楚汉相争有了另一种更贴近人性的结局。
我一直很敬慕司马迁。他为那些因为战败而做了胡人俘虏、屈辱活着的士卒上书进谏,希望汉武帝不要诛连他们的家人,将父母妻子儿女通通拉上刑场处决。汉武帝却觉得他们的战死和被俘,是身为帝王的耻辱,痛恨司马迁跑出来为他们说话,下令处死。台湾作家蒋勋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司马迁从死刑改为后来的宫刑,只是为了要完成他的《史记》,这是能让他屈辱活下来的唯一理由。我想,这个人之所以对中国历史有着那么大的贡献,不只是因为他呕心沥血写了一本书,更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将真实的东西留下来,“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让后人在《史记》里看到人性的良善和丑陋,他终其一生,只是因为这样的理想。
高中毕业的时候,有位朋友在同学录上为我绘了一幅图,一盏残灯、一张案台、一个奋笔疾书的长袍古人。我不解,问他此人是哪位先驱?答曰:司马迁。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画这样一张画为我留念,但却是我极其珍视的,因为《史记》,因为司马迁,因为内心深处对理想的深情。
我们常说,胜者为王败者寇,但人生有很多比赛,却不见得每一场都有输赢。《史记》的精神如果一直都在,当下社会里的功利和冷漠或许会少一些,因为它会对现世里功成名就的人有指责、有批判,而对于能够自我完成,懂得人生信念与本质的人,即使失败,也会有很大的赞美。所人,有时候在属于你的领域里拼个你死我活,在外人看来,却失了真正的意义,你赢在何处,输在哪里,与这世界又有什么关系?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