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喜欢一部叫做《法网柔情》的港剧。刘松仁饰演的男主角,戴着假发,穿着长袍,在法庭上游刃有余。那时候,我就立志将来做一名像他那样的律师,雄辩天下。长大后,阴差阳错地做了会计,在一堆数字中摸爬滚打,梦想终归是梦想。许多年后,与我最亲近的堂妹走出校门,做了律师,每次想到她穿着职业装、提上公文包跑法院的画面,总是一阵艳羡,想来那样的日子每天都过得很爽。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堂妹经手的案子多半与交通有关,每天周旋在肇事司机与受害者之间,双方都像准备开斗的公鸡,竖起毛来,还没开庭先吵上一架。况且,承办这一类案子的法院多在郊区,舟车劳顿,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门,归来时却披着满天星光。有一次,脚踝甚至被断裂的鞋带磨地血肉模糊,而这个“一根筋”的家伙竟敬业到忍受着直到回了家才止痛上药。
更重要的还是心灵上的打击和刺痛。那日堂妹发了微信,20岁的花季少女,因为一场车祸险些丧命,两条腿被变形的车子挤压得惨不忍睹,父母想先要点钱治疗,但她的职业所在却不能支持。女孩的母亲哭成了泪人,歇斯底里几近癫狂,堂妹也心痛地不能呼吸。想到那女孩的人生从此再没了希望,逃一般地跑了出来,躲在法庭外面泪如雨下,好像她就是那个面目可憎的刽子手,亲手扼杀了女孩的未来。末了,她问我:“姐,你能体会那种心情吗?”
我当然能够体会,因为我们都是性情中人,恋物恋事,对每个人都很用情。明明同情那一家人,很想帮他们,却因为职业的关系,站到了对立面,还要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这样的痛楚,尽管并非出自本意,却远比明枪暗箭更具杀伤力,但这就是理智与情感的撞击啊!就好像我们理智上支持城管的清障工作,因为城市需要井然的秩序、大众期盼一个清静文明的生存空间,城管治理小商小贩打游击的过程,其实也是为了整个社会安宁。但情感上我们又觉得,让那些下岗闲赋在家的人出来摆摆地摊儿,卖个发卡、丝袜补贴家用又能怎样?他们风吹日晒地在这里讨生活,家里也许还有年迈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婴儿。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十九世纪就通过她的作品《理智与情感》告诉我们,理智与情感是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而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理智地处理情感,或者在情感中保持理智,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尽管如此,还是免不了感情用事,因为人说到底都是情感的动物。不记的哪位高人曾说,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我却不能认同。我更喜欢我的偶像三毛曾说的,长大后就做一个拣破烂儿的,因为拾荒者最愉快的事就是将那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种洒脱的人生与心态,是一个理智在先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而生活如果只靠理智来约束,缺失了一时冲动的勇气和激情,又该失去多少快乐与惊喜啊!
我忽然有些庆幸,年少时因为一部电视剧而衍生出来的理想最终离我远去,原来是上苍对我的眷顾。因为隔岸观火,看到的毕竟只是唯美的画面,而现实却冷酷了许多。世界不完美,人性纵然可爱至极,丑陋起来却也六亲不认,总有一些什么样的事,打着公理与公正的旗帜,其实却败絮其中,悲哀是法律,忧伤的却是自己。我也清楚,即使具备了那种作为律师的职业操守与学识,也很难在理智与情感中平衡。如果一定要钻牛角尖给自己一个交待的话,付出的代价就是心力交瘁。
我对堂妹说,这就是社会,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放弃这个职业。只是,无论改变还是放弃,恐怕又是一场理智与情感的纠缠纷扰吧。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