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看见》中看见

(2015-05-15 09:05:57)
标签:

柴静

记者

心路回顾

生命

真实

分类: 读书笔记

     对于名人出书,我一向没什么兴趣。柴静的《看见》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了畅销书榜首,我很困惑,不知这书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如此吸引众生。也就是这样一份好奇心,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心路回顾,全书二十个章节,洋洋洒洒二十六万字,每一段都是她对生命的理解。厚厚的书,没有波澜壮阔的描写和华丽辞藻的粉饰,每一个小人物身上闪动的真挚,都在她的笔下凸显出来。2003年,柴静到“新闻调查”的第一天,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非典”。那时候,究竟有多少人感染了病毒,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没人知道。他们穿着最简易的防菌服,扛着摄像机,走进了隔离区,每一天都有遇见死神的可能,却没有人退缩。急诊科的护士感染了SARS,临终前在发给先生的短信中说:“本命年,你要平安。”那个倔强却充满了柔情的男人,一边恸哭一边念。不能进去探视,每天站在医院门口,在离她最近的地方守候着她。节目结束的时候,非典也结束了,收拾东西离开酒店,柴静难掩内心的苦涩,“在那种快意的痛苦里毛发直竖,电子乐里失真的人声像在金属上凶狠地刮刺,绳索突然全都绷断了,我睁开眼睛,像一只重获自由的小兽,久久凝视着这个新的世界。”

    很喜欢陈虻对她说的一句话:“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我一直不能理解,直到看见了柴静笔下的汶川。

    意外的是,柴静没有展现地震之后人们的大悲大恸,而是通过失去孩子的叶哥叶嫂,记录了灾难对人性的洗礼。叶哥在废墟里轻轻翻动,寻觅半天找出一副象棋,抹了又抹,这是地震前一天他和儿子下过的棋;夫妻俩随手生起了火,煮了一包泡面,佐料包漂浮在水面上,水沸腾了,鲜红的佐料炸开,像一朵朵绽开的花……这样的文字,带着人类面对灾难的软弱与无奈,画面感如此强烈,迷蒙了双眼,也震憾了我的心。

    但这并不是结束,一年后,他们重返汶川。坍塌滑坡的山体,慢慢重新覆盖上了草木,山峦之间,建成新的房屋、村庄和家庭,人们经历了磨难和艰辛,正在生根发芽。但又有谁忘却了一年前的悲凉?想要再生一个孩子寄托相思的叶哥叶嫂,始终未能如愿;面对父亲要再娶,却执拗地保持沉默的孩子,每一个人都不曾忘记苦难,一年的时间,有些伤还来不及治愈,这就是生命的真实。

    最感动的是柴静与同事老范之间的友谊。有一年她去美国,给老范买了一双鞋和一条裙子,初春的纽约乍暖还寒,路上的行人裹紧衣衫,老范却高兴地在大街上脱了鞋,光着脚走了一路。我被这样简单而真挚的友谊打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识已是不易,能够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又是多么值得珍惜。

    但柴静毕竟只是一个记者,书中写到的许多问题,都是她无能为力的。比如违规征地,这不仅仅是农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更是社会的矛盾。而对于同性恋群体,她虽然理解,社会却做不到同样宽容。只是,发出声音总好过沉默,就好像她说的,记者的最大职责就是让人们明白。她对生命的关切与注视,对真相的探寻和尊重,让我更加了解了“生命”。书的最后她写道:“此刻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劲儿全消,自顾自地缓下来,一个温柔的转弯推动着另一个温柔的转弯,无穷无尽,连石头都被打磨得全是圆润结实,就这么不知所终,顺流而去。”这也是十年间,她一路走来,在“看见”中蜕变的动力和源泉。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生命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它的真实,这也是我在《看见》里看见的。

 

微信公众号:jyyx0714欢迎关注

 

在《看见》中看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暂停
后一篇:红毯那一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