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Jimmy
(2014-12-17 08:44:29)
标签:
woodbury东北打拼中国人记忆 |
分类: 随笔 |
更确切地说,Jimmy是一名导游。那天原本应该载我们的司机临时有事,Jimmy才被拉来“救场”。他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系着围巾,头上还戴着一顶鸭舌帽,寒风中,全身上下裹得像一个粽子。见是两个孕妇,急忙招呼我们上车,还帮我们把拉杆箱放到了后备箱里。由法拉盛至Woodbury,Jimmy一直不停地为我们介绍美国,从购物指南到今年美国漫长的冬季,从总统奥巴马再到世界经济,见多识广的Jimmy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当然也少不了提醒大家,还有每人三至五块的小费不要忘记付给他。
我其实很喜欢这样的处世方式,直截了当,不用拐弯抹角,对这位幽默诙谐的“话唠”导游也多了几分莫名的好感。听Jimmy的口音,是标准的东北人,就连中文里偶尔蹦出来的英语,也是一股“东三省”的味道。闲聊中,Jimmy说他来美国已有二十几年,老家在沈阳。当年下定决心漂洋过海,是因为“下岗”。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养家糊口都有些困难,没有一技之长的Jimmy考虑再三决定来美国闯一闯。初来美国时,一句英文也不会,尝试过很多职业,最后发现做导游最合适,一做就是十几年。我问Jimmy,现在英文怎么样了,Jimmy骄傲地说:“可以和儿子用英文吵架了。”
原来,还真的有一个啼笑皆非的小插曲。有一次,Jimmy和儿子为一件事起了小小的争执,两人越说越急,最后儿子索性说起了英语。自认为是“吵架高手”的Jimmy一听英文就哑了火,半天才反应过来说:“请讲中文!”儿子却回答道:“这里是美国,英语才是官方语言。”Jimmy气不过,但也无可奈何,决定奋发图强,后来英文果真进步很大,也因此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提起一双儿女,Jimmy也带着些许自豪。初到美国,女儿只有七岁,儿子还未出生,一家人紧巴巴的过日子。只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始终团结在一起。他也在这种看似清贫的日子中,与儿女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Jimmy说,美国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国家,如果不给自己好好定位,很多来此打拼的华人都会迷失了方向,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自己的操守。有一次,在Woodbury遇见一位黑人游客向他问路,说了半天还是不明白,Jimmy索性将他带到了目的地。那人感激不尽,拿出十美金感谢他,Jimmy却执意不收。他说,作为导游,他几乎天天“混迹”于此,为他带路不过是举手之劳。美国纵然“钱”字当头,但假如事事都用金钱来衡量,也就违背了老祖宗对炎黄子孙几千年的教导了。我听着Jimmy的话,想起形形色色在美国奋斗的中国人,他们有的凭一己之力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有的却拜倒在金钱之下,丧失了做人起码的尊严,不禁唏嘘起来。
从Woodbury返回法拉盛,已是夜幕低垂。帮我们将塞得满满的拉杆箱取了下来,Jimmy一天的工作也结束了。他站在车门前与每一位乘客说再见,脸上的笑容依然谦和而灿烂。
四月,老公来美,我们又一次去了Woodbury。仍是在缅街集合,一眼就看见了人群中的Jimmy,他正和几个同事海阔天空地聊着。见到我们,他高兴地大喊:“Hi!”听说老公千里迢迢地从国内赶来,他调侃说:“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牛郎织女啊!”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我们的司机,带着另一队人马去了华盛顿。
短暂的相逢,很多人也许从此不会再见,但留在我心里的岂止只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些为生计而不断打拼的小人物,坚强又努力地活着,在他们身上,闪动着中国人坚韧乐观的特质,这些又是多么珍贵。祝福他们,愿他们在美国平安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