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林语堂先生的《唐人街》,我还是上初中的女孩。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对民国时期的作家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兴趣,一口气读了不少。《京华烟云》刚刚读罢,便跑去图书馆借来了另一本《唐人街》。
坦白说,那个时候,对这本描写了第一代华人移民在美国打拼的书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在我年少的心里,那不过是一个中国家庭飘洋过海到大洋彼岸努力奋斗,励志又感人的故事。我也跟着林语堂质朴的文字,畅游了一下纽约著名的唐人街。直到许多年后,我来到美国,住在了纽约,当在图书馆长长的书架上一眼又望见了那本老旧甚至有些残破的书,我好像忽然被封面上《唐人街》那几个斑驳的字迹深深地打动。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它带回了家。
《唐人街》通过对原本居住在广东省一户平凡的人家到美国后每一个成员的成长轨迹,展现了中国人在美国同舟共济的创业历程。一
家之主老汤姆从美国东海岸的旧金山淘金开始,辗转来到纽约,做了三十几年的洗衣工,却在家人从万里之外来到美国团聚后不久突然离世。他的太太,原本只是中国一个普通的主妇却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从洗衣店到中餐厅,一家人始终不离不弃地团结在一起。
最让人感动的情节是,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居住在唐人街上的中国华侨,省吃俭用,团结一心为祖国大陆捐款。这个家庭也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种种变化,美国人对他们态度的转变,体现了整个美国社会对中国新的认识。身处异乡却对祖国念念不忘的中国人,因为战争紧紧地靠在一起。“双十节”挂出巨幅国旗以示支持抗日的民众,走出家庭、上街宣传募捐的妇女,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援着祖国。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在美国社会上演的画面,林语堂用他散文化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小说最后,全家人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与磨炼之后,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他们在去布鲁克林的墓地祭拜父亲后,冯太太说:“现在只剩下伊娃让我操心了。”这一段看起来算不上什么点睛之笔的描写,却让我的眼睛潮湿了起来。原本勤劳的主妇,在丈夫意外离世后坚强地变成这个家庭的主心骨,带领一家人踏上了另一条奋斗的道路,这样的隐忍与坚定,不但让整条唐人街赞不绝口,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重读《唐人街》,让我忽然觉得这本书亲切地就好像在美国遇见的一位故人。书中提到的许多街道,我都曾去过。第五大道的时尚和奢华、市政府的庄严与肃穆,康尼岛蔚蓝的海滩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就连那条充斥着浓郁中国气息的百年唐人街,我也曾经在那里辗转流连。每一次读到这里,想象着多年以前曾经在这些地方居住着这样一群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发生过那样朴素又感人的故事,我就好像身临其境,对《唐人街》,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喜欢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书中记录了一代中国人在异国打拼的故事,林语堂浅湿的文字,也在这样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小人物。有在美国文化熏陶下接受了全新观念的,也有虽身处摩登现代的美利坚,却依然故我的中国人。没有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全篇散文般地娓娓道来,流畅而洒脱的文笔,将感动一点一点地蕴含其中。
我一直在想,老汤姆一家应该算是幸运的,他们通过辛苦的劳作和诚实努力最终实现了在唐人街开一间中餐馆的梦想。可是,还有多少人是不幸的?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原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却最终化为一缕烟尘。我相信,那些生活在唐人街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有一段艰辛又充满了斗志的故事,能够将他们深深铭记的,只有历史。
我望着这本薄薄的书,却觉得它似乎有些沉重。封面上破旧的痕迹被一圈一圈的透明胶弥补,不知道在时光的流转中,它已在多少人的掌心传送?我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听故事、看热闹的小女孩,再读《唐人街》,让我感动又感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