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红楼

(2014-06-19 06:33:38)
标签:

蒋勋

台湾作家

红楼梦

林黛玉

青春

分类: 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台湾作家蒋勋的文字,是许久之前的那本《少年台湾》。翻开厚厚的书页,突然被一种莫名的感动震撼住了。

       三岁就随父母去了台湾的蒋勋,自认为台湾是一座宿命般的岛屿。这种从一而终的情感,是他对青春形式的某一种迷恋,他希望这座小小的海岛永远都如“少年”一般年轻,充满了活力。读《少年台湾》,常常伴随着一种深深的感动。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让我也不知不觉爱上了这样优美的文字。

       因此,当我在图书馆高高的书架上,一眼望见了蒋勋的《梦红楼》时,忍不住一阵惊喜,那些精致到一定要读出来的文字又在我眼前不断地晃动。

       翻开蒋勋的这本《梦红楼》,被演员林青霞写的一段序吸引住了,她说:“蒋老师说,如果在荒岛上只许带一本书,他会带《红楼梦》。我想如果不准带安眠药的话,我会带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的有声书。”于是,这本《梦红楼》就变成了我的囊中之物,伴我度过一连几个深沉的夜晚。

       很喜欢开篇的一段文字,蒋勋在写“假作真时真亦假”中写道:“我们活着不是把一切假的当成真的来生活吗?所以,一僧一道如何开示也没有用,我们是众生,我们执着痴迷,即使知道一切都是空幻,还是爱看假象的繁华。”细细品味,生活在大千世界里的渺小个体,谁又不是如此这般,明知道眼前的繁华只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却还是宁愿相信天长地久,而这世上,又有什么是真的可以天长地久的呢?生命都不过是匆匆几十年的光景,更何况其他呢?假与真,就好像史湘云与翠缕议论的“阴阳”,不也是真假一体、阴阳不分吗?一僧一道作为从洪荒一直活到现在的预言者,希望众生可以经由他们的点化,有所领悟,但众生自有他们难以舍弃的眷恋与痴迷,能不能够释怀,也只有自己知道。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动人心魄的一段文字。漫天飞舞的花絮,落英缤纷。林妹妹手把花锄,缓缓而来,埋藏了徐徐落花,也埋藏了自己。蒋勋说:“林黛玉是不可能具体的,每个感动于黛玉生命形式的人,都是在黛玉身上看到未曾死去的自己。”

       我突然觉得这其实也是对逝去的青春一种美好而无奈的祭奠。小时候,在读这段文字时,感动的是林妹妹朦胧的泪眼和细腻的情怀,当青春渐渐远去,慢慢变成一个迷蒙的背影,再细细品味,却是一阵落寞与寂寥。每一个人都曾有过一段美丽而忧伤的岁月,伴着时光的流淌,慢慢死去,变成回忆。因此,再读《葬花词》,就真的如同蒋勋所说,好像是读着自己少年岁月的挽歌。而黛玉葬花,是与青春告别,埋藏的是自己,感动的竟也是自己。

       蒋勋的《梦红楼》,大多都是他对红楼梦中人的认识和感悟,看起来没什么稀奇。与我曾经看过的名家对《红楼梦》的解读和探佚相比,他的《梦红楼》算不上什么一家之言。可是,我却觉得这本书里饱含着他对如此皇皇巨著的深情和他由《红楼梦》中而滋生的对人生的看法。我可以理解,一本书从少年时代开始影响一个人的魅力,那种披着棉被、打着手电筒也要拼命一读的执着与坚定,是因为这本书开启了一个少年真正的人生。

       不知为什么,要将书还回图书馆的时候,我竟有几分不舍。好像本该属于我的东西,硬生生地被他人掠夺了一般。当《少年台湾》缱绻优美的文字与《梦红楼》中某些带着明显蒋勋印迹的文字交替出现的时候,那种专属于心灵深处的感慨与感动,又一次让我陶醉。我想,这大概也是一种痴迷,是对美好事物的眷恋。而《红楼梦》这本几百年前老旧又残缺不全的书,也注定与我的生命同在,随伴我走人生这长长的旅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