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法拉盛的皇后图书馆闲逛,穿行在一排排高高的书架之间,蓦地发现了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集《晓风吹起》。只翻了几页,就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借回了家,慢慢分享。
喜欢张晓风的文字已有一段时间了。许多年前,一篇《地毯的那一端》,清新温情的文字写出了一个少女柔软而细腻的爱。说不出来为什么,我就是被这样雅质又纤细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从此记住了这个如拂晓轻风一般的女子。
《晓风吹起》这本书,收集了张晓风创作的二十几篇散文。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内容,亲情、友情,对人生的感悟、对未来的期待,人性中所有美好的东西,好像涓涓清流,在张晓风的笔下都是那么自然地流淌出来。她总是从小小的情感中,网罗大大的智慧,哪怕只是灵光一现,她也能够补捉到人生中细微的感触。《母亲的羽衣》中,看似是在向女儿讲述牛朗织女的故事,却慢慢引出了深深的母爱。每一位母亲,都好像天上的仙女,曾经有过漂亮的羽衣。为了儿女,为了家庭,甘愿脱下华丽的衣裳,天天围着锅台,听锅碗瓢盆儿的奏鸣曲,看小孩子一天天慢慢长大,直到羽翼丰盈,展翅高飞。她说在书桌底下放着一块被人弃置的木质砧板,承受过千千万万生活的刀痕和凿印,她却一直想要当作一幅画挂起来。“天下的母亲不都是一块平凡不起眼的砧板吗?不都是柔顺地接纳了无数那样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我看着这样文字,静默许久。每一个人,都在被生活打磨或是历炼,母亲的角色,更加不易。很多时候,生活所给予母亲的,艰辛多于快乐,但母亲还是微笑着看子女成长、岁月荏苒。我不知道许多年后,我会不会也变成了那样一块风霜又斑驳的砧板,我只想说我也是母亲,也同样情愿藏起我的羽衣,仅管我知道它在哪里,也会动不动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
我突然开始懂得,张晓风的文字之所以让我难以忘却,是因为她真的在用心写作。她敏锐的洞察力和从生活中补捉到的灵感,让人惊讶。她的题材多元化,一颗对生命感恩的心,成为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我一直在想,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热心公益、注重环保,为了一只命运多舛的鸟儿,半夜找来鸟类专家,千里迢迢跑去山里营救。很多人说她是做做样子,摆出一副热心的样子只为了竞选,我却觉得,能够将生命诠释地这样精致、将生活书写的如此美好的人,心灵又会丑陋到哪里去呢?
我也渐渐地明白,为什么张晓风的作品,常常会收录在台湾的中学教材中。她的文字中,总是饱含着真情实感,而这也是小孩子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最该具备的。
《晓风吹起》这本书,好似初春纽约乍暖还寒时,一杯温热的咖啡,香甜又淳厚。当我走在清晨蜿蜒悠深的小巷里,想起书中清新雅致的文字,总是忍不住微笑。好像一整条巷子,都是她书中写过的、专属于我的记忆。
我不知道张晓风这个名字,在诞生之初,有什么样的寓意与解释,但她真的如同拂晓的轻风,伴随着生命的缱绻与美妙,为我带来了一阵阵的感慨和感动。我想,喜欢一个作家,真的是因为在她的文字中,看见了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