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千年的东方金字塔——宁夏行之西夏王陵

标签:
西夏王陵历史文化党项族尊敬 |
分类: 游记 |
我不知道这算是一种怎样的嗜好,我对古代的帝王陵墓很感兴趣。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北京西郊的明十三陵,还有沉睡了几千年,未经开发就已经为世人惊叹折服的秦始皇陵,都是我喜欢探索的地方。决定去宁夏旅行的那一天,心就忍不住兴奋了起来。又一座蕴含着历史和岁月苍桑的帝王陵墓在等待着我,那是属于古老的党项人的辉煌。
向西夏王陵一点点靠近的时候,脑海中蓦地跳出许多个画面。昨夜隐隐约约的响雷,梦醒时似有似无的雨声,还有雷雨退去后隐蔽在树缝间影影绰绰的月色。许多种色彩与光影的撞击或是交替转换,大概是想为天亮之后那段悲壮而感伤的旅程做些安心的准备。时光已经停驻在千年之后,那些弥漫着荣耀与杀戮的岁月,真的永远成为了历史。
到了西夏王陵,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意外。从入口到陵区,我们还有一段五分钟的电瓶车旅程。这段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山路,荒草丛生,好像就是隔绝了现世与过去的屏障,从繁华到荒凉,从岁月静好到历史默然。但更让我们叹服的是,西夏王陵的设计。从高空俯视,整个西夏王陵与北斗七星图极其相似,而单独看八座陵墓的分布,又与八卦图无异。千年之前的党项族人,在设计陵墓时究竟蕴藏了怎样的内涵,至今还是一个千古之迷。
进入了西夏博物馆,才真的对这个近二百年与宋廷对抗的王朝有了真真切切地认识。从陵墓里出土的精美陶器,残缺中还保留着旧时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环环相扣的铁衣,是古代西夏士兵做战时的铠甲之一;最让人惊叹的,还是方方正正的西夏文字。它吸收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结合了党项族的语言,自成一体。今天,西夏人的语言已失落无考,但流传下来的西夏文字,却还记录着那段苍白的历史。
慢慢地走进陵区,灵魂似乎也变得神圣起来。碧空如洗,点点流云轻轻荡于山间。静美的贺兰山下,一座金字塔式的土筑陵墓安然伫立。我沿着被阳光晒得火热的土石路一直向前,阙台、碑亭、月城、陵台,依次出现。黄色的城墙上,星星点点嵌着许多小孔,好像是岁月风霜过后,留下斑驳的记忆。我立在古堡之下,寂静中只听得见大漠呼呼的风声,我想,埋藏在墓穴里的人,虽早已作古,但留给后人的,却不只是一场嘘唏。
古老的西夏王陵,静静地在贺兰山下矗立。千年之后,站在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面前,还能依稀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辉煌。元昊称帝,建立了大夏国之后,这个王朝经历了十代帝王,189年风霜血雨。成吉思汗攻破夏都兴庆府之后,四处抢夺、大肆屠杀。经历了近二百年风风雨雨的西夏国覆灭,党项一族也从此消失。今天,在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中,也找不到党项族,只有在属于历史的长卷中,还记载着属于这个民族的文明。
在宁夏旅行的这几天,听说过许多美好的传说。其中有一段说,党项族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还一直繁衍至今。当年的他们,或改入他族,或顺利逃脱战祸,隐居埋名,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如今,在宁夏中卫市的一处偏远山村,世世代代居住的农户,就是党项族的后裔。这个传说让面对西夏国如此悲壮历史而全身冰凉的我,蓦地感到一股暖意。我宁愿相信,历史真的残存了这样温情的片段。
离开了西夏王陵,心里还久久不能平静。我开始懂得我为什么喜欢去陵墓探索,我想,我是在向历史致敬。陵墓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赞美也好、诋毁也好,睡在里面的那个人,永远都只是沉默。很多人、很多事,我们终究不能用一颗平凡的心做出公正、公平的论断,那么就交给时间,让历史去评判。而我们,走过路过的人,献上一份起码的尊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