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台湾怀旧历史的变迁 |
分类: 读书笔记 |
我一向对混迹于娱乐圈的人有些偏见,直到“遇见”了台湾作家吴念真。
知道吴念真这个名字,还是多年以前一部叫做《恋恋风尘》的电影。那个时候,导演侯孝贤还不是台湾影坛泰斗极的人物,这部电影的上映,掀起了台湾八十年代中期的怀旧热潮。许多年后,我才知道,《恋恋风尘》的编剧,就是大名鼎鼎的吴念真。而剧中那个因为家境不好,十五岁就辍学到台北打工、看尽人间冷暖的阿远,其实就是吴念真最真实的缩影。
我想,如果没有吴念真,我大概永远都不会知道台湾岛上那个叫做九份的地方。那里是台湾最大的矿区,吴念真的童年,就是在那里愉快又感伤地度过。那些终日劳作于地下几百米深处的矿工,用生命作为赌注,只为养家糊口。闲来无事,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吴念真的笔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是那样鲜活,为生活中偶然闪现的幸福感叹,会心的微笑过后,却不得不拭去弥漫在眼前的泪雾。
我喜欢书中的第一辑:心里最挂念的人。那个不善言辞的矿工父亲,没读过书却崇高伟大的母亲,还有一辈子终不得志,被哥哥光芒遮蔽,无奈而困顿的弟弟,这些都是吴念真心里最难拭去的回忆。读《遗书》时,几度落泪,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亲情,时而挣扎,时而愤怒,兄弟之间的相互猜忌,淹没了童年时代的单纯与美好。可是,直到最后,弟弟坐在车里发安然离世,遗书中才道出了生命的无奈与曲折。
年轻时的吴念真,曾经在金门岛上服役,“搏真情的朋友们”里写的,大多都是那个时候的事。诚实、勇敢的杂货店小妹阿圆、撞火车的战友老莫、从小缺失家庭温暖的阿春,还有带着战友骨灰从金门回台湾的阿哲……每一个小人物的身上,都散发着灿亮的光芒,混合着那个时代沉淀在脑海深处的缕缕片段,化成一段段珍贵而感伤的记忆。
我渐渐地懂了,《这些人,那些事》看似只是怀旧的文字,其实却在不经意间记录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变迁。那一座小小的海岛,孕育了形形色色的人,而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都代表了某一个时代特有的符号。时光,在简单而质朴的生命里面,都不约而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轻轻地阖上书后,总是一段短暂的沉默。为书中那些单纯的人嘘唏,为那些逝去的岁月伤怀。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个顽强而不屈的灵魂,就好像吴念真说的那样:“记得你们、记得那些事,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
那些留在过去的人和事,那些沾染着时光涂抹之后,时而色彩斑斓,时而又回归黑白胶片的回忆,大概注定是一辈子的念想吧。那些经得起岁月打磨的记忆,愈是老旧,就愈有味道。我们,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