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凉凉的夜。
不知不觉,又到了凌晨。关上了电视机,喧闹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瞬间被寂静代替。推开窗子,冰凉的夜风迎面扑来。抬起头,天边,一轮金黄色的满月,正静静地映着。万籁俱寂的夜晚,千里共婵娟的心情,不知道那个站在舞台上抱着心爱的吉他,面对着台下闪烁的荧光棒和山呼海啸般呼喊的男孩,为什么还能那般淡定。今夜,中国最好的声音,不正是从他的心中唱出来的吗?
我其实不是一个偏爱选秀节目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在中国版图上,正火得一塌糊涂的《中国好声音》。因为喜欢歌手汪峰的桀骜不驯和郑钧的才华横溢,因此而关注了一个叫做梁博的大男孩。一个普通的东北男孩,一个还未完成学业的年轻人,十几年来,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让他一路走到了这个舞台。喜欢他的处变不惊,淡淡地皱起眉头,旁若无人地歌唱;喜欢他眯起一对细细的眼睛,没有华丽的词藻,只用音乐诠释生命。第一次听他唱歌,是那首熟悉的《花火》。酷似汪峰的声音里面,少了几分轻狂,却多了一些安静中瞬间的爆发。我不能不被这样的好声音感动,有些孤独,有些空灵,我想我对这个邻家男孩儿的喜爱,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我总是能够在不经意间,被这样有梦想的人感动。我知道,一个人,如果能够几年、十几年,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是多么值得敬佩的。坚持,是一种美德。不断地重复、不停地追求,假如不是真的热爱,一腔热情,又怎么可能不被时光慢慢地冲淡?梦想,在一个人的心里是如此神圣,单是这份虔诚已让人动容。看着他一路安静地走来,喜欢他一个人站在舞台的中央,静静地唱着。年轻的生命,充满了不断追逐的勇气,我还是觉得灵魂深处,有一些不知名的东西,被一点一点地融化。
我突然觉得“梦想”二字,在我的心里,像沉睡已久的记忆,又复苏了一般。许多年前,我也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那时的我,清澈、单纯,生命简单地没有丝毫波澜。莫名地爱上了文学,爱上了文字,不喜欢肆意地挥霍青春,只喜欢宅在家里,读读书、写写字。曾经做过一个美丽的梦,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文字,可以印成铅字,向世人传递我内心的声音。许多年前,当年少的我,第一次在某报看到自己的文字时,那种愉悦和惊喜,还清晰如昨。几十年来,洋洋洒洒写下数不清的心情故事,偶然翻开尘封的笔记本,看浸满青春的记忆,化成一段段缱绻的方块字,总有几分感慨与伤怀。
可是,生活的琐事,总是渐渐地代替了梦想。当有了家庭,成了母亲,梦想,好像也如故人的背影,渐行渐远。总是会怀疑,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如果说,年少时,即使困顿、即使迷茫,也总还有方向,为什么到了眼下,反而连追逐梦想的勇气也荡然无存了?是生活慢慢地把满身的棱角磨光,还是自己先就摒弃了心里的梦?常常会找出许多懈怠的理由,文字,永远出于心灵。假若,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是一股清泉,那么,又何必在意有没有人分享?只是,很多时候,又会对这样的论调所不耻。平白地推翻,矛盾地连自己也觉得可笑至极。
所以,一看见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看见他们身上不自觉地散发出来的力量,总是有些怅然。年轻,真好!追梦的人,永远是这世上,最值得敬佩的个体。
不知该如何解释这样一种心情,总是有点难以释怀,好像违背了年少时的梦想,便是与生命背道而驰一样。我们都是平凡的人,碌碌无为,纵然也是一种活着的方式,可总会因此而有些感叹。喜欢和朋友们聊自己的梦想,想有一所更大的房子,想开一部更好的车子,想生育几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想和心爱的人坐着摇椅慢慢地变老……还想,完成那个定格在年少时光里永不褪色的梦想。
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那份勇气,也不知道沿着梦想这条漫长而曲折的路一路前行,会不会坎坷无助。只是,常常会思量,当那英第一次为梁博转身的时候,这个安静的男孩,又怎么会想到,几个月后,他会是中国最好的声音。上天,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机会。而那些有准备的人,又总是时时刻刻怀抱着自己的梦想。
庆幸在这个夏天看了《中国好声音》,庆幸在这个别样的舞台认识了这么多追梦的人。我心里的小宇宙,又开始蠢蠢欲动。有梦,就有希望,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