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佞沿东南二环外出行至光明桥南,隔护城河见到消失了近百年,最新修复落成的北京南(外)城左安门角楼的神秘面纱。由此,它将与前门城楼(含箭楼)、明城墙北京内城东南角楼、新修复的永定门城楼环绕天坛,形成“一坛居中、四楼环绕”的壮美景观。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因紧邻外城七座城门之一的左安门,故称其为左安门角楼。左安门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此后历代虽均有修缮,但是终经历史沧桑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
据北京民俗学家高巍先生介绍,旧时左安门角楼为北京城城垣一地标性的建筑。人们进出北京城,不管从东边来,还是从南边来,都要从城墙边绕行,老远瞧见外城的角楼就,心里便有个底儿了。知道自己离北京城大概多远了。
北京市文物局于2012年启动了左安门角楼的复建工程,首要是确定角楼的原始位置和原始样貌。但是,由于左安门角楼历史资料匮乏,只能由文物部门先期进行实地勘探。最终,依据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1949年和1955年的地形平面图,同时参照了一位瑞典人奥斯伍尔德·喜仁龙上世纪20年代为角楼留下的一张照片。文物专家们发现,经过多年东南二环护城河改道后,部分角楼原址已处于现在的护城河河道之中。最后经研究并确定了复建方案,新修复的左安门角楼位置位于南二环护城河沿岸的内侧,东南转角处河道岸坡。
左安门东南角楼按照原貌进行了重建修复,体现了北京的文化内涵。恢复了这些旧时北京城池之地标式建筑,会使现今人们在地理印象上对于北京城内外城原有的“凸”字形城廓形成一定的直观感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意义。
周围有人认为新修复的永定门城楼和左安门角楼的外观规模和格式有些“绺”(瘦微、矮小、单薄),有些与大都城城垣之雄伟壮观的规模与气魄不相衬。殊不知,北京内城与外城的城墙与城门楼是有区别的。外城的城墙与城门普遍比内的城墙与城门矮小,其城墙的高度与厚度均低于内城的城墙,其城门的规格更是小很多。不佞以为,对于文物建筑的修复,必须遵循史实,尽量保持原址,原貌,原规格、原工艺。无论如何,新修复的北京南城(外城)左安门角楼究竟是按原貌
1:1 比例,作为一座固定成型的建筑摆放在原址上了,令人慰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