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一个结,从此就是春天

(2009-01-25 01:26:05)
标签:

春节

电影

杂谈

分类: 【断章】之【口水墨水】
1.
我不想描述我如何厌烦冬天和北京,尤其是北京的冬天。
这是令人抑郁的一段时期……
人和人要真正地彼此理解是困难的。话说多了反倒显得矫情。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个人轻易地说自己处在某种抑郁状态中,容易显得充满装B气息……
好在……就算立春和春节并不完全地吻合,我们所处的这个节日仍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冬天就要结束了,时间给它打了一个结,习俗在这里形成一个节。
一年的光阴仿佛是竹子,被分成了一段一段,分别的标识是“春”“夏”“秋”“冬”。这一段到了“春”。
春天就要来了。真好

2.
最近打起精神看了一些电影。
比起之前什么也不愿意做,除了吃就是睡,算是有了一点点进步。
重看的里面有一个叫做《阿呆拜寿》,还是喜欢刘青云和吴倩莲。他们至今没有大红大紫,但是他们的演技真是好。
The Gods Must Be Crazy系列的两部,很老的片子,还是很有趣。从这两个电影的译名可知什么叫以讹传讹。传说中的上帝是唯一的。这两个电影,标题里的Gods,明显是在说里面那些“文明人”群体,他们在土著“凯”眼里都如同神仙,凯同时认为他们简直莫名其妙疯疯癫癫,有的会冒烟,有的大热天在身上裹着一张网。合适的标题应该类似于《诸神发癫》/《诸神都抽风》,而不是什么《上帝也疯狂》。
本杰明巴顿的故事,被译成《返老还童》,这个中文标题起笔就丢掉了最核心的元素,不值得一谈了。但是电影本身是不错的。
有些人在争论这个电影是抄袭还是原创。要分辨这一点其实不容易。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卡彭铁尔写的《回归种子》,就首创从一个人的老年写到婴儿状态的叙事方式。那是一篇公认的杰作。到90年代末期,中国的一个作者阎连科,写了一篇《日光流年》,模仿或借鉴(如果不是抄袭的话)这个方式,但是被中国的很多评论者盛赞为惊人的创新。不要忘了,拉美的文学爆炸导致那个区域的文学现象和海量作品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将近20年间被频繁地译介到中国,这是一个明确的事实。我们这些晚生的人,从那些书的出版年代就能看出来。包括莫言、余华这些人在内的一代乃至几代人,都受惠良多。阎连科是这些人的同辈。这说明什么问题不言而喻。
虽然《回归种子》这样的作品在中国也许至今还是小众的甚至鲜为人知的,但在世界范围内,它有很高的声誉。我们有理由认为本杰明巴顿这个电影的导演或编剧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它,并且受到影响。
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也许对该电影产生了另一个影响:在某个时间出生的某些孩子,具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特点。区别在于:拉什迪小说里这样的孩子有1001个,是一群;在本杰明巴顿电影里,被倒走的时钟所影响的孩子,我们只发现了一个,就算还有更多,也没有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所以这个电影既不是抄袭也不是原创,它是一个有趣的借鉴。它并没有生硬地照搬《回归种子》的处理方式去围绕一个人的生活做文章(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比较《回归种子》和《日光流年》),而是设计了两条交叉的生命轨迹和成长历程。于是我们发现本杰明巴顿和黛西的逆天情缘。这个电影在对这两名男女的情感演绎方面处理得相当不错,即使明明知道它是要往死里煽情,即使充满戒备地去对待这个好莱坞商业片,但要做到无动于衷还是困难的。
不过我并不是很喜欢众人津津乐道的片中那些所谓的名言警句。在我看来,它们比杨德昌电影《一一》里面某些说辞要逊色得多,也冗长得多。这个商业电影的优点在于它鲜明的逻辑与结构,试比较同样模仿(有些更直言不讳的人或许会坦率地指出是抄袭)名著的中国商业电影《英雄》(据说模拟《罗生门》+古龙,因被影评人认为是几个男女打架招致生产者不满)、《夜宴》(被指活剥《哈姆雷特》,曾被直白地称为“晚饭”)、《满城尽带黄金甲》(疑似宫廷版《雷雨》),就会有高下立判之感。
其实就在我这几天看的电影中,无意中发现,有一个不算很好的美国片子,都有恶搞《洛丽塔》的细节而且表现不俗,这起码表明生产者中的人是努力读过书的,这一点值得回味。
说来说去和自己毫无关系,还是不说了……看大量电影的结果让我发现:我还是更愿意看小说。

3.
春节快乐,Everybod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自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