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炒作“小日本”称呼?
(2012-11-04 22:57:12)
标签:
石原慎太郎宋体小日本野田内阁大日本帝国文化 |
分类: 中日关系 |
钓鱼岛问题余波未了,野田内阁已经四面楚歌。在野党主导的日本参院,丝毫不给野田面子,不给他提供讲坛不说,还逼迫这个挑起钓鱼岛争端的日本现任首相提前解散众院,举行大选,给自民党提供一个重新执政的机会。
野田内阁手忙脚乱之时,执政的民主党高官,却向中国抛出一个无厘头要求:请中国人以后不要再骂“小日本”!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执政的民主党政策调查会长细野志豪昨日在读卖电视台的时政节目表示,东京都前知事石原慎太郎将中国称为支那不对,但希望中国人以后不要骂日本为小日本。”
细野志豪提出的这个要求,在钓鱼岛争议尚未解决的今天,显得十分不合时宜,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收获来自中国的更多嘲讽,甚至会让“小日本”这一蔑称大规模入驻中国主流媒体。
其实,不但中国人这样骂过,凡是曾经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的国民,都曾经这样骂过。日本侵略军在亚洲四处烧杀抢掠之后,为了稳固对日占区的占领,曾经反复对占领区的居民进行洗脑宣传,宣称所谓“大日本帝国”和“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侵略者的这种自我陶醉,引发敌占区人民的反讽,你讲你们是大日本帝国,我偏偏蔑称你们是小日本。
此外,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人的个头的确不高,加上日本国土如同虫子一样狭小,“小日本”的蔑称遂不胫而走,成为日本侵略行为受害者用来安慰自己的泄愤之辞。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日本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象德国人一样,自觉承认侵略历史,主动向受害国人民道歉,慷慨向慰安妇等受害者群体赔偿,加上与邻国之间屡屡发生领土争端,“小日本”的蔑称遂流传至今。
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后,“小日本”的说法,除了见诸于一些抗日影视作品以外,主要限于民间人士的口头交流,中国主流媒体很少使用“小日本”这种蔑称。日本高官承认东京市长石原慎太郎喜欢将中国蔑称为“支那”,但却很难找到中国政府官员公开称呼“小日本”的证据。
“小日本”的称呼,在中韩等国民间流传已久,日本官员何尝不知,为何在此时炒作这一说法,并郑重要求中国人停止这一“辱日”说法?原因很简单,好比猪八戒眼看打不过对手,只好先倒打一耙再说。日本此举,明显是想以释放烟幕弹的形式,转移日本国内民众对钓鱼岛问题的关注,以减轻日本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压力。
只不过,日本高官这样做,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本来,小日本的说法,只停留在中国民间口头层次,如今,为了讨论该不该骂小日本,小日本这一概念将大规模地'入驻中国各种媒体一段时间。另外,炒作小日本的说法,如果加剧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不满,对缓解中日矛盾也极为不利,野田内阁将更难在钓鱼岛问题上妥协。
日本人应该明白,“小日本”的称呼,是历史造成的,是受害国国民对日本野蛮侵略行为的一种口头反击。日本如果想永久摘掉“小日本”这种帽子,首先应该反省侵略历史,对亚洲各国作出满意的交待,其次,也应该约束好石原慎太郎这样的日本右翼官民,停止使用“支那”等叫法侮辱中国。
问题是,野田内阁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能管住石原慎太郎等日本右翼人士的嘴吗?
2012年11月4日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