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郁钧剑们:继承繁体字别找小学生
(2008-03-15 00:43:29)

郁钧剑们:继承繁体字别找小学生
文/七犀鸟
中国文艺界最擅长的就是抒情。动不动就情感洪水大发作。这不,一帮文艺界的代表委员看到繁体字在台湾发扬光大,在发源地大陆反而日渐式微,终于忍不住动了感情: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郁钧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本着绿叶对根的情意,抒发以上情感。可是,上面这段话感情充沛,却逻辑不通。
繁体字怎么就是中国文化的根了?好像应该是甲骨文。
知晓繁体字就是知道中国汉字的由来?恐怕未必。就算是这种道理,难道一定要知道电灯原理才能使用电灯,通晓软件语言才能使用软体?好像也未必。
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这是拍毛的马屁,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不过,汉字的简化的确减轻了中国人认字的负担,使国人轻装上阵走进二十一世纪。
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那些研究古籍的专家学者们干嘛吃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将这种隔断延续起来。把这个神圣的任务交给本来课业负担沉重的小学生,恐怕有点强人所难了。
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不把未来中国娃娃都逼成“四眼儿”+豆芽菜儿才怪。
这些文艺界的代表委员们终于将魔爪伸向祖国的稚嫩的花朵了。
魔爪里就是纷繁复杂的繁体字。这些繁体字连大学里的中文系的冬烘先生都不一定摆得平,把这个伟大任务交给小学生,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有人会说了,中国历史上的私塾教育不都是学习繁体字吗?不也都坚持下来了?而且坚持了数千年?
回答是中国历史上的私塾教育只有国文教育一门课。更何况就算只有经史子集这样单一的学科,很多人皓首穷经竟连个秀才都考不下?就算最后熬到状元及第的,灵魂都被磨成了奴才。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课程门类繁多程度,岂是过去海瑞、朱熹、范进、孔乙己们可比?
嘴里射出的毒箭,往往最先射到的是自己。
那么,郁钧剑等人提出这种提案,能否要求他们自己先做做表率:率先在写作中使用繁体字?
恐怕这群简体字的首先学习者们又用这样那样的借口回绝了?而且,这些代表委员自家的繁体字功力又有多高?
如此毁人不倦还不算,还扯上崇高的名义:“今后大家即便不使用,也要知晓,因为这毕竟是中国文化,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
懂繁体字对国家统一、民族兴旺都有好处?更是可笑。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只是一种沟通、交流、学习的工具,都可以修身、齐家、平天下。
郁钧剑们的提案有可能落实吗?
在国学之风日渐浓厚的今天,这帮赶“国学时髦”的文艺界的提案有很小的可能被接受。真如此的话,又是惊起蛙声一片。
因为小学生要学繁体字,语文老师要懂才行呀?一下子培养那么多通晓繁体字的语文老师,很有难度?用评估的名义强迫所有的语文老师自学繁体字,并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本来就任务繁冗的语文老师鬓间恐怕又要频添白发,人教社等诸多奸商又要大赚一笔了。
代表委员的提案往往能够成为国家意志。一项扰民的提案一旦落实,造成的是千万学龄祖国花朵们课业的沉重以及教育业者负担的加重。
为什么这些代表委员提案的时候,不考虑提案本身影响者的接受能力和观感呢?真是吃饱了撑的。
Saturday, March 15,
2008于FJAU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