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生活谈天说地休闲生活健康 |
从“剃头”到“形象设计”
先转述一个冷笑话:
一个哲学老师,走进课堂,故作惊讶状:怎么男生都是中分头(都是郭富城最红的时候闹的),难道这就是“一分为二”。
看到女生,更是惊讶了:女生怎么都扎辫子,这难道就是“辩证统一”?
然后摸摸自己的荒芜已久的脑壳儿,下面轰然:这就是传说中的聪明绝顶?
儒家把孝拔高到一个极致,只要是父母之命不得违抗,父母之赠不得遗弃,至于头发跟胡须,可是不可轻易割却。
据云,人有约10万根头发。
头发与人的情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有一句非常过分的侮辱妇女的话:“头发长,见识短”。其实,妇女同志们头发长,而且浓密,情感比较丰富,很多情况下为了感情而牺牲所谓的大计。
而一些坚韧的男人,往往为了了却情感,剃去自己的情丝。
所谓慧剑斩情丝。
很多为情所困的人,想逃脱情网,便求高僧剃度为僧为尼。
世界上最长的头发据说有7.9米长,而让人骇然的是这最长头发的主人竟然是印度一家僧侣院的院长史华美。
曹操的战马践踏庄稼,按律当斩,曹操割发代斩,三军为之肃然。
皇太极有感于与南宋对峙过的大金政权因为过于汉化而为元灭,在清军逐鹿中原的时候就极力推行包括“剃发”在内的政策。
一时间,“留发不留头”,造就满天血案。
如此,是否接受剃发,成为是否放弃对明帝国的忠诚,向清帝国投诚的标志。剃发留辩就成为清代男人的标准发型。
小的时候,最怕剃头。
记得马三立曾经讲过一个笑话,说他到了上海,想去剃头,结果上海人口音不同,把剃头说成是打头。
当时的剃头,一般是平头,偶尔有调皮的同学会剃成光头。
到了高中,就不敢剃成光头了,因为那好像是犯事儿后进去的标志。老师往往把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叫刺儿头,如同今天的“钉子户”。
后来,人们对美有了新的追求,于是,剃头这个称呼不见了。
理发店成为新的名称。原来剃头,头发长了,剃掉一部分,而且当时的风气男生不许留长发,因此剃头。可到了理发阶段,无论头发是长还是短,都会跑到理发店去“整理头发”。
当时有一家好玩的理发店就叫作“头发乱了”,头发乱了,自己梳还不够,就来请专业人士来理一下。
再后来,理发这个叫法过时了。
满街兴起了发廊。
发廊的功能增加了很多,其中,美发成为许多人的追求。当然,也有一些无聊的男人到发廊是为了别样的刺激。
再后来,美发这个叫法又过时了。
形象设计中心又成为流行的称号。
理发师们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单纯的剃头,延伸到整理,再拓展到美丽和养护,再发展到整体的形象设计。
这使我想起了一家生产电灯泡的。如果它的职工跟别人说是生产电灯泡的,会感到很没有面子。
这时候,一个企业文化大师出现了,建议工厂把自己定位成“给人类提供光明”,这样,职工说起来就牛多了。
迪斯尼原本是动画电影制造商,后来把自己的定位为“给人们制造快乐”,结果就创造了庞大的“快乐”产业。
头发乱了。
却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理发师们不甘于原来的服务项目,纷纷拓展新的美丽领域,这种创造力不应压抑。
想想现在的劳动部门,非要打着“规范化”的旗号,僵硬地制定出每个岗位的规范,压制人们的创造欲望和能力,不是画地为牢,很很愚蠢吗?
Sunday, September 16, 2007于FJAU
前一篇:八卦,八卦掌,八卦脑
后一篇:面对九一八,应该反思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