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原印象记

(2012-07-19 09:03:40)
标签:

马原

上图讲座

上海图书馆

60周年

文化

分类: 与图书馆有关

 

 

第一印象

 

2012年7月14日周六,天气时阴时雨。当天虽说是法国国庆日,但对于多数国人却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不过这一天对于我,很可能注定是值得纪念的。因为在下午几小时内,我有幸面对面近距离接触了慕名已久的作家马原。

13时50分左右,上海图书馆4楼多功能厅旁的贵宾厅,一个高大清瘦的男子缓步踱入。他身高约莫1米8,一头短发紧贴头皮,脸色黄而略黑,早年标志性的胡髭已然不见。衣着打扮呈现出热带风味:上身明黄色T恤,下身深蓝色短裤,脚踏软底洞洞鞋,比较扎眼的是从肩至胯斜背着的乔治·阿玛尼牌男士挎包,听说须臾不曾离身。不消说,他就是那个写小说的汉人:马原。

我递上事先准备好的2002年海峡文艺版的马原作品集《悬疑地带》,请先生签名,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他二话没说欣然提笔。随着黑色墨水缓慢地由笔端流向书页,字体显得硕大,结构沉稳而内敛。马原的神情始终是认真和沉稳的。整个过程中给我的第一印象居然是:慈眉善目。寒暄已毕,马原便与相关人员一起走向4楼多功能厅的讲座会堂。

 

精彩讲演

 

马原并非首次来上海图书馆。多年之前,当他还在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授课时也曾来上图作过讲演。这次再度应邀来沪在上图讲座,一方面参与庆祝上图建馆60周年;另一方面也为停笔20年后的新作、长篇小说《牛鬼蛇神》作宣传推广。偌大的多功能厅座无虚席,热情的听众早已等候多时。

根据事先的安排,主持人郑琦思先请上两位上图朗诵团的成员金先生和速女士朗读精心挑选的《牛鬼蛇神》片段。内容是第四部分“海南”的结尾,也是整本书的尾声:《琼州海峡日志》。部分片段涉及本书书名的由来:

“有了,牛鬼蛇神!牛头马面不如它,牛气冲天不如它,对牛弹琴更不如它,就‘牛鬼蛇神’。”

还有成书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等等。为了配合马原,两人特地换上了“海岛装”。朗诵时,男声嗓音浑厚,女声则音色典雅。虽则短短的10多分钟,也传达出作品的部分精华与作者的特有文笔,赢得了听众认可的掌声。接下来,主持人隆重介绍马原登台,讲演正式开始。

马原的讲座题为:“小说的前世今生”。之前先回顾自己20年来停笔的原因: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大变故的发生,之后小说从先前全民关注的火热状态,一下子被打断,公众对文学的热情不再。他本人也开始了小说之外的经历。2000年马原与上海结缘。当时他应上海同济大学领导的邀请,接受聘约给中文系学生开讲小说阅读课。第二年,有同学从某本书里引出一个话题:小说死了。于是师生间引发了一些思考和争论。一方面为了理清思路,另一方面也是备课的需要,马原开始系统阅读大量前辈大师的文学作品,并逐渐得出了如下见解:

(近代)小说的鼻祖得从500年前文艺复兴时期算起。起初小说是一门小众艺术(马原称之为“博物馆艺术”),读者范围狭窄,普及不易。最早的小说大家以薄伽丘(《十日谈》)和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为代表。随着现代造纸术和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小说逐渐演变成了公众艺术门类。在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弃儿汤姆·琼斯历险记》)是英国近代小说的鼻祖。而后法国作家雨果(《悲惨世界》)、梅里美、纪德,德国的歌德、黑塞,美国的霍桑(《红字》)、麦尔维尔(《白鲸》),瑞典的拉格洛芙,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们以各自的小说作品,形成了一座座很难逾越的高山。影响所及,全社会都深受感染。19世纪,心理学冲击小说领域。司汤达的《巴马修道院》、《红与黑》中都加入大段内心独白。就连莫泊桑晚年也不能免俗,写了实验性质的心理小说《如死一般强》。20世纪初,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意识学说介入小说创作。此时出现了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和普鲁斯特等人的意识流小说,这一实验将小说艺术带进崭新领域。二战结束后,小说再一次面临危机,此时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哲理小说救了它。之后有新小说,但新小说过于干枯,如同干制蔬菜,难以为继。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约瑟夫·海勒出现,再次拯救了小说。海勒的解构主义杰作《第22条军规》、《出了毛病》、《上帝知道》,都让马原深感佩服,并因此而推崇中国的海勒、作家王朔。讲演中还提及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海勒并未获奖,从此马原对该奖不抱好感。

马原认为好小说是天才小说家想象力与技术进步的结合。其中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以电为核心的技术,导致电影出现,成为小说最大的竞争对手。纸媒,特别现代造纸术的大量应用,给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制约了纸本书无节制的生产。近年来出现了网络小说,但马原认为历史已证明国内无人成功,那些最早在网络上写小说的后来要么干了别的,要么成了网下专业作家。至此演讲结束。

 

听众提问

 

到了马原解答听众提问的阶段。

第一个问题有幸由我提出:

我想,在座的听众更有兴趣的是你马原,而非小说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你作为先锋小说家的主将异军突起。《虚构》、《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实际上是在以西方的虚构技巧叙述中国西藏地区的神秘事物:麻风村、天葬、野人……然后突然停笔,经过20年的经历、思考和人生感悟后,再次提笔,会带给我们哪些新的东西?

马原:

俗话说,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前大约写了20年,然后20年停笔。在此期间,读者的成长背景与以前都不同了。以前的自如和游刃有余都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小说读者大多是20、30岁的人,他们喜欢看什么,我已经不那么自信了。就连我大儿子在想什么,我也不能清晰知道。我在同济大学的《阅读大师》课,同学们更关心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对小说真正感兴趣的人并不多。大家都进入了实用主义社会。但我还是努力备课讲课,写作中断。其实像从前的大师,沈从文、钱钟书上辈子写小说就凑合了,后来也不写了,也蛮好。这么一想就想通了。直到四年前犯了一场大病。我有糖尿病,那次CT还检查到肺栓塞、肝囊肿、胆结石,于是我请长假离开上海去了海口休养。这病迫使我重新思考,思考人生意义、生死、财产安排……成了“哲学家”。为了排遣病情,我又开始了写作。于是才有了这本书。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目前市面上的小说作品多反映解放前的历史,而不反映现代生活?

马原:

我的看法是一句诗:“只缘身在此山中”。以买鞋作譬喻,当你想去商场买一双鞋,但当你走进去一看,就很难选择了。因为有太多的鞋。想法太多,不容易选择。而拉开距离之后则简单多了。时间会把价值凸显出来。

第三个问题:

请问虚构在您的作品中占比多少?

马原:

文学作品虚实比例,很难精确统计。这么说吧,我的小说里都以我的真实经历线入手。但人物全是虚构的。

答问结束。有热情听众纷纷上前要求马原签名并合影。马原一概来者不拒。

 

记者访谈

 

约四点四十分,马原来到贵宾室就座,接受多家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话题主要涉及水、空气污染等。采访内容此处不赘,有兴趣者可留意几天后各大报章的文化专栏。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马原的开场白:“小说家的职业就是虚构。因此小说家说的话别太当真。”其实这才是大家熟悉的马原,那个狡黠的写小说的汉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