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与西岳奇童
(2009-08-31 16:11:04)
标签:
杂谈盂兰盆节目连 |
分类: 与佛教有关 |
公元2009年的9月3日,将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中华文化圈民间著名的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说起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动画片《西岳奇童》或《宝莲灯》的故事,其实就和这个节很有关系。但又不尽相同,可以说是“同父异母”版本。。。
按照时间顺序来讲:
话说,最早要追溯到佛教的经典:《佛说盂兰盆经》,这个经非常短,最早有西晋僧竺法护的译本。全文如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於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到了唐代,佛教在民间大流行,出现了群众喜欢的佛经变文,其中就有:目连救母变文(共有三种写本﹐一本称《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一本称《目连救母变文》;一本称《目连缘起》)。
到了北宋年间(我估计也可能还要早),就出现了目连戏,故事复杂了。到了元代,不光是故事,连人物也开始汉化了。故事开始脱离宗教,开始和“孝道”发生关系。当然大家看戏剧就是看热闹,剧中武戏场面、杂耍表演也应该是要点。
再后来就出现了中国化的版本:杨戬桃山救母。说杨戬的母亲,玉帝的妹妹,思凡下界,与杨姓男子生下来杨戬,被玉帝(或王母)发现,将妹妹封在桃山。长大后的杨戬劈开(桃)山,救出母亲……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变化了,杨戬的外甥,刘沉香劈华山,救母亲。杨戬成了坏人,玉帝隐退了。(这个变化其实和中国文化的,反朝廷,不反皇帝的传统有关系)“目连戏”所遗留着的,就只剩下宝莲灯了。(都有一个“连”“莲”字)【杨戬似乎也是佛教中人,此处不赘。】
而沉香救母的故事情节,也发生了变化。地狱没有了,佛教没有了,变成了儿子行使孝道,赶走舅舅(以及舅舅的舅舅玉帝?),救出母亲,变成反封建、反专制的戏。这个也是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