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殷祖园林古建农民工作家刘元亮出版长篇小说

标签:
大冶殷祖园林古建农民工 |
分类: 文坛资讯 |
刘元亮:写农民工命运,为农民工感动
东楚网消息(东楚晚报)(记者 肖婷)
1月27日,农历小年,住在大冶市殷祖镇大山里的一位农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感动命运之歌》出版发行,这位农民就是刘元亮。他内心是高兴的,因为终于可以看到自己的创作变成了铅字;同时也是平静的,正如他在书中的自序里说的那样:“我的内心没有激动,没有成功的快乐,却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踏实。”
长篇小说,反映农民工命运
《感动命运之歌》一书最早写于2004年,当时只是刘元亮一时兴起而写下的,他从没想到会 有出版发行的一天。这部22万余字的作品共分十二章,以一位普通农民工李明的故事为主线,以老马、李本生、郭云龙、王涛等其他农民工的故事为副线,多方面讲述了一群朴实的农民工,凭着双手和智慧,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园林古建艺术。他们在悲苦、希望、绝望中挣扎着,以坚韧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最终以优良的工程作品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实现了农民工的人生价值。
2008年冬天,刘元亮得知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共同开展“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征文文化活动的消息,这才把四年前创作的《感动命运之歌》翻出来。通过两年的多次修改和润色,最终成型并出版发行。反映我国传统古建行业的此书引起了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罗哲文先生的关注,并由他题写书名。
湖北省作协会员、黄石市作协副主席刘幼春看过此书后,曾评价:“这是一首带泪带血的歌,也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励志作品。一群朴实的农民工,凭着双手和智慧,弘扬我国传统园林古建艺术。他们在悲苦、希望、绝望中挣扎,以坚韧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最终以优良的工程作品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实现了农民工的人生价值。掩卷深思,惊叹不已!”
这本书是刘元亮把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想到的打工故事,结合自己10多年打工的经历而创作出来的。在小说中主人公李明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刘元亮的影子。
家境贫困,无奈辍学打工
1967年刘元亮出生在大冶市殷祖镇大山里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从1949年开始一直从事乡村工作,直到1984年退休时家里仍是一贫如洗。因为家里穷,父母生下他们十个孩子,刘元亮曾有五个兄弟姐妹先后夭折,他与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长大成人。
1994年下半年,刘元亮的身体经过多年调理已经很有好转,此时村里有些叔伯兄弟趁着农闲季节去武汉建筑工地做泥工和木工,刘元亮考虑到能挣些钱贴补家用就跟着去做小工。
在建筑工地的日子很苦,他们住的是彩条布围起来的大棚子,睡的是通铺。夏天热得人根本睡不着,而冬天里的冷风无时无刻不往棚子里灌。遇到雨雪天气,所有的工人就要抱着被子到处躲,否则被子淋湿了更没法睡觉。早餐吃的馒头经常是生硬冰冷的,而稀饭又清得连饭盒底部的划痕都看得一清二楚;中晚饭也是没有什么油水的。刘元亮曾经有过连续加12个夜班的记录,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自小他的身体就不好,工作时又要背着七八十斤重的钢筋,行走在高楼脚手架上,身体自然吃不消。有一次他背着钢筋往前走的时候,没注意到后面的钢筋被其他东西钩住了,害得他摔了一跤,钢筋重重地压在了他身上,让他伤痕累累。
自学知识,努力改变命运
身体上的辛苦,刘元亮可以承受,而他最不能承受的是心理上的困苦。自从辍学后,刘元亮不甘心一辈子当个普通的农民,他总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上,改变自己的命运。
每天工作之后,只要精神不错,他就会找来建筑图纸,买一些建筑书籍,自学一些建筑知识。有时别人笑话他,认为一个打工的农民好好干活,多赚点钱就行了,看什么图纸呀?但刘元亮不去在意这些,依然自学。
1996年镇里有位老乡在安徽接了一桩修建古庙大门的工程,刘元亮跟着去做小工。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古建筑,当他看到天王殿的工程图纸时,惊奇地发现并不是很难。工程结束后,他自己摸索着也画了一张,居然还像模像样。于是刘元亮开始自学园林古建筑施工的知识。
1997年村里有一位老板突然找到了刘元亮,拿出一些图纸给他看。原来这是一些不锈钢灯塔的施工图纸,比较难懂,而且这个塔是建在一栋四十多米高的办公楼的楼顶,施工难度非常大。村里的其他人都看不懂,无奈之下他听说刘元亮懂得一些,就拿来试试看。没想到刘元亮还真看得懂,于是他将这项工程交给刘元亮负责。虽然刘元亮从没有做过工地的负责人,但他凭着自学来的过硬知识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次圆满地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让同行刮目相看,因此声名远播。
凭着这一答卷,刘元亮的命运就要改变了。
工作之余,重拾写作爱好
2001年春,刘元亮任湖北殷祖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实际上是一个包工头,承接园林古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山西省夏县为重点,业务遍及运城地区和太原。自2004年起,夏县县委领导聘请他兼职负责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工作。
多年来,做工程要工程款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从每年的冬月开始,工程基本就停了。但是,真要到工程款,经常一直等到腊月二十八九才成。这个时候是学习的大好时光,刘元亮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些时间,一边讨要工程款,一边重拾起他读书时的兴趣爱好——写作。他常常将自己的见闻、感悟随手写下来,有时也创作一些诗歌、散文。但由于常年在不同的城市奔波,他的很多作品都没有保留下来,这是他如今最感遗憾的一件事。
而唯一保留下来的作品就是他写的长篇小说《感动命运之歌》。自2009年他参加“情系农家,共创文明”活动以来,他又以一位村主任带领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材,创作了中篇小说《责任》。兴趣使然,他一发不可收拾,一连创作了反映农村题材的小品《候车厅》、《告状》、散文《家乡的红花草》和多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然而在《感动命运之歌》出版之前,刘元亮身边的所有人竟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会写作,包括他至亲的人都被蒙在鼓里。当《感动命运之歌》出版后拿回家,平日里跟他一起吃饭、一起上工地的工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坚持写作,为农民工正名
刘元亮表示,其实他是刻意隐瞒自己写作的事情。“怕别人笑话,也怕别人说我不务正业。”他这样解释。但他也表示,写作是他一生的兴趣爱好,即使不能出版发行,也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也是会坚持的。目前,他计划再写三个中篇小说,而《感动命运之歌》也有被搬上电视荧屏的初步意向。
然而刘元亮表示,无论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如何发展,园林古建才是他从事的行业,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农民工的事实。
对于“农民工”这个称呼,刘元亮认为很对,就像称呼工人、农民或者老师一样,作为农民工的他能接受。不管在什么场合,他都能以自己是一位农民工而感到自豪。“虽然现在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不如城里人,但就如我的作品反映的主题一样,我相信农民工也会自强不息求上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民工也会在商场上或者在高科技上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刘元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外多年,他把自己的精力分成三份:一份是严格施工,辛苦赚钱;一份是自学园林古建知识;一份是继续走文学之路。我们看到:他成功了,他的工程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赞扬和奖赏;他成功了,一张张漂亮的图纸变成了实物,他还被聘为山西夏县新农村建设的设计师;他成功了,现在出版了这部长篇小说《感动命运之歌》,还有新作《责任》也计划在今年内出版。文如其人,他的行为就是一首感动命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