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细权:关于繁荣黄石文学的思考

(2010-03-10 01:14:54)
标签:

黄石文学

思考

程细权

向天笑

当代诗歌

爱情诗

散文诗

文化

分类: 向天笑评论选(自评与他评)

关于繁荣黄石文学的思考

                          ——以向天笑文学创作为例

 

程细权

 

(黄石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摘  要:黄石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城市,要在文化建设上苦练内功,发展繁荣黄石文学是其重要举措。向天笑是黄石文学界的优秀代表,他通过持久的创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在分析向天笑文学创作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黄石文学发展的现状,指出我市要繁荣黄石文学可以从提供贴心服务、突显矿冶特色、整合文化资源三个方面努力。

关键词文化建设;黄石文学;向天笑创作;矿冶特色


      文化是现代城市的内核,也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构建文化型城市是我市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市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学是文化中最具内质的因子,文学能带动和影响文化的发展。黄石文化品牌要得到彰显,黄石文学就要大繁荣。新时期以来,黄石文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几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但相比“汉军”“鄂西北作家群”,黄石作家的影响力整体式微。向天笑是我市为数不多在全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通过分析他文学创作的特点或许可以找到繁荣黄石文学的路径。

      一、向天笑文学创作的特点

     1.“亡灵式写作”

     向天笑出生在大冶市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1984年开始写诗。刚开始时或许有爱好的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感到诗歌的美好,把诗歌当作一种人生的追求。虽然他知道诗人“不可能当官,也不可能发财”,甚至要付出一生的代价,但他依然无怨无悔,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经受什么挫折,从来没有放弃诗歌,“从没把诗歌当作儿戏”,“当作敲门砖”,对诗歌始终充满敬畏,“充满信心和激情”,坚持“充满良心地写作”,正如他所说的“我已成为诗神忠实的信徒,也可以说是苦行僧”。[1]

     刘川鄂教授认为向天笑“在价值混乱、情感暧昧、物欲横流的时空,他孜孜以求诗之纯粹、诗之精致”,“是一个‘向诗而在’的真诗人”。[2]为了写诗,他甘愿做一个穷诗人,不在乎金钱、权力、名誉、地位,而在乎对诗歌孜孜不倦的追求。“即使死后,一个花圈也没有,只要有一轮月亮像精美的花圈一样在我的坟上摇晃,也就足够了!何况,自己在有生之年说不定还能再出几本小册子呢!那不就是一块块小小的纪念碑吗?”[3]没有钱财、没有名誉、没有地位,他都不在乎,而在乎对诗歌的痴情,在乎拥有几本属于自己的诗歌小册子,好像这就是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虽然这里诗人有自嘲的味道,但透过含泪的微笑,仍然看到他对诗歌的执着追求。

      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在诗人依靠写作诗歌根本没法维持生计的今天,向天笑还保持对诗歌持久的热爱,或许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他的第一个书包是用全家人洗脸的旧毛巾缝的,第一本练习本是用捡来的劣质烟盒装订的,第一张课桌是从家里搬去的一条高凳,第一把椅子是操场边一块厚厚的土砖头。每天早晚要放牛,中午还要回家做饭、喂猪,寒暑假要到田地劳动。这种艰苦的生活影响了向天笑的诗歌创作,使他对诗歌总有一种独有的感悟和理解。

      向天笑认为诗歌是透明的玻璃,隔开了世俗生活。诗人用孩童纯真般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神话世界”。“写诗要有一种神秘感,没有神性,平凡的词语是组合不出闪光的诗句的。”诗歌“是诗人的内心独白”,“是诗人一生寂寞的杰作”,“是诗人为自己竖立的墓碑”。他认为,诗歌来自内心的召唤和觉醒,是一种内心的光亮,这种微弱的光亮,照得见幸福和快乐。他把诗歌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写诗的时候,要做到不是自己本人在写,而是自己的亡灵在写”,“要把每一首诗当成最后一首诗来写”,“人死了,留下的诗还活着,还有亡灵陪伴着,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重新歌唱”。[4]这种对诗歌宗教般的虔诚,使向天笑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就像在山路上攀登一样,目标总在前方,远处的风景定会更美丽,即使伤痕累累甚至“最终会死在攀登的山路上”,他也毫不退缩。

      向天笑“亡灵式写作”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他能够把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片段摄于诗歌,给人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特别亲近。 “两个人,总是一早一晚/在街头或者巷尾,出没/总是一前一后/表嫂背一只编织袋/表哥拖一辆木板车/见到警察比撞到鬼还怕……心高气傲的表嫂,/低声下气了/还没来得干枯的一点姿色/被那些垃圾涂抹得一塌糊涂/她走起路来,/不再旁若无人/也不会目不斜视了/更多的时候,像一只警犬/到处搜寻她的目标/低头看沟沟坎坎的时候/远比抬头看天的时候多”(《捡垃圾的表嫂》)。平常的语言,生活常见的画面,经过他看似不经意的意象组合,却产生了震撼的艺术感受。曹树莹在《城市的灵魂》中写道:向天笑看到了这个时代对诗歌的需要,需要诗歌的真诚、力量走进人们的灵魂,拯救塑造人的心灵,帮助人们寻找和确立信仰。他“将自己当作一块前行的路标”,“将自己的心血熔铸在诗的灵魂中去了”,是“这个城市的灵魂”。[5]

     2.“爱情诗”放异彩

     向天笑创作涉足范围很广,写过散文、小说、评论、歌词、通讯,但诗歌是他的主打“产品”,至今已经出版了《隐情诗语》、《孤独的玫瑰》、《边缘时代》、《情人的礼物》、《向天笑短诗精选》、《内心的光亮》《或远或近爱一个女人》七本诗集。这七本诗集涵盖了向天笑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乡土诗、咏物诗、爱情诗。这些诗歌各有千秋,乡土诗质朴、生活气息浓厚,咏物诗自然、哲理性强,爱情诗飘逸、充满灵性。相比乡土诗、咏物诗,向天笑的爱情诗写得更有个性,技高一筹。著名评论家程光炜认为向天笑的爱情诗流露出凄苍的“黑色幽默”,貌似荒诞,实则是心灵向内的真实,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古老而清新的‘童话读本’,更是透辟深刻地传达了在这个时代忍受对爱情的诸种打击所付出的艰难代价”。[6]杨四平认为,“向天笑爱情诗在具备传统爱情诗抒情品质的同时,也拥有现代爱情诗的思考品质。因此,它们是很耐看、耐读、耐品的情诗。”[7]刘川鄂欣赏向天笑吟唱爱情的姿态,欣赏向天笑吟唱爱情的诗篇,认为他的情诗“有一种纯净之美”、“有一种高洁之美”、“有一种细腻之美”,“连接并延续了闻一多、徐迟、绿原等湖北现代诗人的情爱书写传统;是他,把爱神请回了当代湖北诗坛并让之重放异彩”。[8]

      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向天笑凭借着善感的情思,敏锐捕捉到了内心流动的瞬间,找到了自己诗歌表达的最佳点——爱情。“在我的生命之中,爱情曾经给我巨大的活力,让我一次又一次地焕发青春的风采,也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觉得无可奈何”,“是爱情给我生命,也是爱情,是神圣的爱情,是深刻的爱情培养我成为诗人”,“爱情,是一部近似天书的诗集,要用一生一世的时光来读来写”。[9]在游戏感情成为时尚的今天,要重新唤醒沉睡已久的爱情记忆,没有鲜活的意象、干净的语言、高超的技巧是不可能做到。值得欣慰的是向天笑做到了,他以自己的创作个性耀眼于湖北文坛,使他的爱情诗在中国诗坛也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湖北的情诗王子”[10]

      3.借“网”扬帆

      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众文化的兴起。文学走向平民,是大众化的必然。网络文学作为平民文学,不仅在网络环境还是现实语境,都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向天笑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变革,在进行传统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投身网络文学的创作、传播。在东湖社区、江南明珠、东楚社区等多个文学版块担任版主,新浪、搜狐、天涯、诗生活、红袖添香等多个网站建有自己的文学博客。

      网络对于文学的好处不仅是保存作品方便,便于作者读者零距离交流,更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理念。向天笑是一个能够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人。程光炜教授时刻关注着向天笑的诗歌创作,向天笑的第一本诗集就是由他作序的。2007年他读向天笑诗歌时感觉和以前不一样,认为向的诗歌多了一份沉静和从容,而这主要是网络个功劳。向天笑看到了网络文学的勃勃生命力,积极投身网络文学写作。精致的文字,唯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齐全的资料,便捷的互动,真诚的交流,使向天笑主办或制作的网络文学版块迅速飘红,熟识向天笑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作品、他的创作才华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通过网络,向天笑不仅结识了大批知音,更重要的是他的眼界更加开阔,写作技法更加娴熟,作品的质量显著提高。

      二、繁荣黄石文学的几个要素

      从以上对向天笑文学创作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文学成就的取得固然离不开“亡灵式写作”的勤奋,但也不可否认他找准了创作突破口和借网发力的功用。黄石文学要崛起,要用文学来带动文化,扩大黄石的区域影响,也离不开这样几个要素。

      1.提供贴心服务

      向天笑的“亡灵式写作”源自于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文学是人学。黄石文学要想成为“黄埔军团”,就要发挥作家们虔诚写作的实干精神,不能把文学当作一种文字游戏,而要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作为我市的主管部门要为作家们营造好这种氛围,尽可能多给一点人性的温暖。主要措施有三点:一是作协要大有作为。作协是作家的娘家。我市文学创作者众多,不管是从事小说、故事、时评、杂文、寓言的写作,还是从事散文、诗歌、戏剧、歌词、电视剧本的创作,都不乏优秀的写手。黄石作协要利用现有的会员资源,并邀请优秀的非会员写手,按文体类别组成不同的写作团体,组织他们不定期开展活动,尤其是集体性的文学研讨活动。重视团队的力量,改变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状态,集中力量打造“黄石军团”。二是发挥地方院校的智力优势。湖北师范学院、黄石理工学院是我市文化建设的智慧宝库。要发挥他们的科研优势,制定好黄石文学的发展规划,激发师生的创作潜能,重视黄石文学的评论员队伍建设,在课题立项、职称评定、成果评比等方面予以倾斜。三是重点扶持《五彩石》杂志。目前我市有《五彩石》、《铜草花》、《缘分》三份文学刊物,隶属黄石、大冶和阳新三地管辖。三份刊物每年发稿不少,但含金量高的作品不多,有影响力的作品更少。制约刊物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稿件质量平平,主要原因是刊物内部发行,受众面较窄,影响因子不高。黄石文学要振兴,必须创办一份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从经费、人员、运行等方面给予支持。考虑到《五彩石》杂志办刊时间较早,影响力相比稍强,我市有必要重点扶持《五彩石》杂志,尽快完成报批手续。

      2.突出矿冶特色

      向天笑的文学创作能够在湖北一枝独秀,离不开爱情诗的功劳。爱情诗成就了向天笑,爱情诗是向天笑诗歌的最大特色。黄石文学要繁荣,形成自己的品牌,这就需要特色。黄石作为湖北省的第二大城市,“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是它的美称。从外界对黄石的赞誉中,不难看出黄石有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发展黄石文学过程中,只要抓住了这些特点或许就找到了繁荣黄石文学的钥匙。黄石文学要主打地域招牌,借助区位特点,发掘城市内涵,创作一批、扶持一批、宣传一批能反映黄石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

      文学从来就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正是这种地域色彩才使世界文学异彩纷繁,绚丽多姿。矿冶文化不仅是黄石文化的精髓,也是黄石文学的特色所在。1973年发现的铜录山古矿冶遗址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技术最先进、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被誉为“这是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后一奇迹”。这不仅是我市劳动人民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有力例证,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矿冶文化的瑰宝。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亚洲最大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现了大冶铁矿悠久的采矿历史。在黄石城市发展过程中,铜录山古矿冶遗址、大冶铁矿凝练的矿冶文化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石人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创造了大冶钢厂、华新水泥、美尔雅西服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我市独具特色的矿冶文化精神,是我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源泉。在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市要抓住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打造我们黄石文学的品牌——矿冶特色。在突显矿冶文学的过程中,可以实行矿冶文学创作题材招标制度,鼓励本地作家潜心矿冶文学创作。每年组织专家评定矿冶文学重点选题,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吸引优秀作家参与黄石矿冶文学创作。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每四年举办一次黄石矿冶文学评奖活动。

      3.整合文化资源

      向天笑的爱情诗能独放异彩,离不开他前瞻的眼光,发掘了新兴媒体——网络蕴含的能量。黄石文学要繁荣,同样需要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做好文化资源的整合,集中力量展现黄石文学的魅力。

      一是借申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和黄石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提升矿冶企业的文化内涵,加大我市丰富矿冶资源的保护力度。通过举办矿冶文化论坛、矿冶文化摄影书画奇石展、矿冶特色文化旅游、矿冶主题读书周等文化活动,普及矿冶文化知识,巩固矿冶文化的群众基础,收集整理矿冶文化资料,营造良好的矿冶文化氛围。

      二是扶持地方科研机构,加快我市矿冶文学的研究进度。黄石地方文化研究所(矿冶文化研究基地)是我市矿冶文学研究的主力军,集中了我市矿冶文学研究的学术骨干,发挥了武钢大冶铁矿、大冶钢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企业的矿冶资源优势,并借助黄石博物馆的展览平台,有利于扩大我市矿冶文学的影响。要从组织、资金、制度等层面重点扶持矿冶文化研究所,以便集中精力从事矿冶文学与矿冶生态的研究。

      三是整合当地媒体资源,开辟矿冶文学专栏。黄石日报、东楚晚报、大江商报、东楚网是我市主要新闻媒体,《五彩石》《铜草花》《缘分》是我市主要文学期刊,要在上面开设固定矿冶文学专栏,刊发优秀的矿冶文学作品。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上开辟矿冶文学研究专栏,引导矿冶文学创作。

      总之,作为从黄石走出的本土诗人向天笑,他凭借爱情诗立足于湖北,并在全国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看似个案,其实透过背后,可以发现繁荣黄石文学的因子。在实施过程中,要本着一颗平常心,克服浮躁心态,去掉功利心,遵从文学创作规律,真心扶助黄石文学健康成长。天时地利人和都照顾到了,黄石文学的繁荣发展似乎也不是神话。

 

参   考   文  

[1]向天笑.边缘时代[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18.

[2]刘川鄂.无人看见的守望..向天笑.或远或近爱一个女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1.

[3]向天笑.孤独的玫瑰[M].四川:成都出版社,1994:12.

[4]向天笑.情人的礼物[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161-169.

[5]曹树莹.城市的灵魂..向天笑.情人的礼物[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181.

[6]程光炜.序言..向天笑.隐情诗语[M].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4.

[7]杨四平.寻找悄然失落的世界..向天笑.或远或近爱一个女人[M].北京:大众出版社.2008:8.

[8]刘川鄂.无人看见的守望..向天笑.或远或近爱一个女人[M].北京:大众出版社.2008:3.

[9]向天笑.隐情诗语[M].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21-122.

[10]罗桃仙.湖北的情诗王子——专访黄石市作协副主席向天笑[J].今日湖北.2008(5).

 

 

(该文发表于2010年第1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