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向天笑评论选(自评与他评) |
如果你像他这样生活……
——向天笑诗歌印象
刘清泉
老实说,向天笑是个陌生人,他进入我的视线,唯一原因是偶然;又老实说,向天笑是个熟人,他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全部的理由都来自于诗歌。诗歌是记录片,诗歌是影子,诗歌就是活生生的人,他,以及一些无法言说的情结,把我的生活完全覆盖了。所以最近以来我一直在假设自己,把一个个“如果”粘贴在接送儿子去幼儿园的公交车上,简陋办公室的破旧藤椅上,键盘上,恍惚走路时踢痛脚的石子上,甚至挂着米粒的嘴边,不愿踏实的咿呀板床……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我对我的生活开始百般挑剔,我生平第一次对别人的生活产生了艳羡。
这都是拜向天笑的诗歌所赐。
与我一样,向天笑活在城市里,不一样的是,他对他的城市满怀深情,城市也因他而别呈丰姿。“人满为患的地方才是城市,行人各怀心事”,他说,但这不能阻止他对城市生活的“疯狂追求”,因为在这里有他“心仪已久”的女人,有“不是终点的车站”;他“从高楼上看整座城市”,看死去的舅舅“微笑被塞进像框”,看“捡垃圾的表嫂”“还没来得干枯的一点姿色/被那些垃圾涂抹得一塌糊涂”,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女人“沉醉在自己带来的一张纸上”,“摊开就是喜悦,捏拢就是忧愁”,这样的看见使他敏感地“发现自己是这个城市的孤儿”。这是城市卑陋的一面,但并不妨碍向天笑热爱城市,因为除此之外,城市还有太多的诱惑,可以填充一个青年的空虚和渴望,可以弥补失去的和一些正在失去的缺憾。他知道“她打开自己像打开隐秘的花园”,所以他要“吹熄满城的灯火”;他说,“无论坐在哪一个角落里/就是在雨夜,我依旧看到月色无边”,因为高楼上有秘密,“温顺的女人变成狼,凶猛的男人成羔羊”,因为“从背后的进入,是最深的进入/那些裸体的画面一一闪过,像青春,像叹息/像修长的手,放在某个让人不安的部位/我才知道有时一杯茶也是深渊/从前面的退出,是最浅的退出”。我注意到,在向天笑的这些主题性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她”,这似乎可以成为他的城市概念的一个代号,柔性的、阴性的、貌与神的分离与捏合,而“他”反倒构成了一种隐喻,在城市中穿梭,在阴与柔中陷落和拒斥。简单的“二人关系”替代了城市应有的更多内涵,精当中却不免显出了情感的强硬和粗暴。对于城市,向天笑的情结或许还只是一个“结”。作为工业文明的一种成果和标志,城市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存哲学和传统的文化形态,远非“性”那么直接和赤裸。
所以我对向天笑提出的“城市诗歌”理念还心存疑窦,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诗歌的顺利解读。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向天笑公示自己的刻薄态度和解剖自己的独特“手术”。“走过想当诗人的当年”,他与一个女人“对话”,不幸落入“温柔的陷阱”,以致于他所看到的雪竟然“像两张红唇,在悄悄靠近/一场雪,仿佛只为两个人下着”,以致于“她”无所不在,成了印在胸膛的“手印”,抓挠着,痒,却再也无法放下。而在“非典”时期的两首诗和有关音乐人高枫的诗,看似眼光向外,实则推人及己,“在突然袭击的灾难面前/人们都会撕下平时的虚伪,疯狂地做爱/并不是在痛苦与恐惧中麻醉自己/而是把身与心都交给对方/谁还知道来日有多长呢”,“走在大理石一样的寂静里,听音乐/像月光流淌,满街的灯光淹没了月光/只有这楼顶上,她把我的影子抱在怀里”,都是对自我生活状态的复原和对精神的出位拷问。而在《一切的到来是为了离去》中,他“用一张嘴,打开另一张嘴/一个舌头,像鸟一样飞翔/一个舌头,像石一样沉默”,因为他比我们都更加明白“光裸的人穿着一身的新衣走向火炉/一切的到来是为了离去/所有的离去都能找到理由”,当然他的态度也显得比我们更加坦然,他甚至敢于说出“其实任何偏爱,留给自己的都是伤害/为了写诗,我一无所有/为了唱歌,你一无所获”。这份作为诗人的勇毅,如今似乎已成为“稀有元素”。
诗人多愁善感,向天笑也不例外。情绪的多向度和丰富性,是一个诗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看过天笑诗歌之后,我对他的质才毫不怀疑,尤其是他关于乡土和乡情的若干诗篇,使我对这个来自农村的城市诗人多了一分尊重。他“坐在高楼遥望,久久地凝望/那些亲人,一一不声不响地走过/内心的光亮升起,我的亲人爬起/我的泪水流下,朱家庄的河流涨满”,对乡村的无限思念尽在诗行间流淌。所以他会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地问询自己:“也许我会到一个很远的地方生活/也许在喝醉了还想起给老家的父亲打个电话/为什么村里都睡了/只有我一个醒着呢”,爱得深切,所以总是痛心疾首。对于落了伍的砌匠父亲,他内心充满了矛盾,“没想到收藏多年的砌刀与泥桶/在自己的地盘上却派不上用场/父亲成了落伍的砌匠/他爬上高高的脚手架端茶送水/仿佛对帮忙的乡亲把幸福送上”,这种痛的挂牵,远比呻吟似的空洞感怀来得深刻,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绝对的句子:“再没有什么思念/比归乡的路还长、还长/还要偏僻、还要深入、还要期待”。带着深情,同时揣着理智,向天笑在许多乡村诗人看来不可或不愿调和的基点上找到了“我”,的确难能可贵。更有意思的是,在名为“安然想念生养的地方”的这一辑中,出现了一首异数——《教堂外的阳光》,初读不甚了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教堂实际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中介,只不过通过它,向天笑找到了想念母亲的别致方式,在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中,我的心神不禁微微颤动起来,我想问:除了他,我们还能知道多少人的追求,我们关怀过别人的信仰吗?在信仰被放逐的时代,即使这仅仅是一个无意的信号,也足以让我们心存感激了。
最后我想谈到的是向天笑作为诗人的锐敏观察力。其实这是一种素质,但很多诗人现在失去了,只在虚妄中寻找虚妄,漠然于身边的一切,这实在是十分危险的倾向。但向天笑不在此列,他的观察比记录更真实,比细节更本色,我不得不叹服:诗人向天笑同时是一名优秀的画家、摄影家。在他眼里,茶“第一次,都是第一次,在水中跳动/一枚叶子与另一枚叶子紧紧拥抱着/再一次的打开,也是最后的停留”,“一只黑色的小燕子/扬起瘦弱的翅膀/灵巧地飞过一条河的南边/就变得又白又胖,又会歌唱”……不仅细致,而且传神;同时我还发现,他的观察并不局限于眼,而是更多地源自于心,这就使得观察多了意蕴,也多了情趣,即使面对一枚小小的海贝,他也明白“看得见的是一种假象/听不见的是一种心声/海贝,就是挥不去的泪珠”。为了“为了留住一株白玉兰”,他“从一条小巷穿过中医院/在钟楼的底下,怀揣一夜的浪漫/听时间在城市的上空回荡”。一朵野菊花,一对白天鹅,还有黑玫瑰,飞往远方的鸽子,一只女人想念的抽屉,一副脸孔……无数的“一”在告诉我们无数、无限以及无比,这种观察力只能属于像向天笑这样成熟的优秀诗人。
所以我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期待着向天笑为我们捧献更多更好的诗篇,在这个纷繁嘈杂的诗坛上,向天笑留下了足够清晰的自我,而且不可遏止。想想,如果你也像他这样生活,你的精彩将会是怎样的动人心魄——可惜“像”绝对不会是“是”。
2003年9月30日急就于重庆
通联: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大报》编辑部 刘清泉
——向天笑诗歌印象
刘清泉
老实说,向天笑是个陌生人,他进入我的视线,唯一原因是偶然;又老实说,向天笑是个熟人,他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全部的理由都来自于诗歌。诗歌是记录片,诗歌是影子,诗歌就是活生生的人,他,以及一些无法言说的情结,把我的生活完全覆盖了。所以最近以来我一直在假设自己,把一个个“如果”粘贴在接送儿子去幼儿园的公交车上,简陋办公室的破旧藤椅上,键盘上,恍惚走路时踢痛脚的石子上,甚至挂着米粒的嘴边,不愿踏实的咿呀板床……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我对我的生活开始百般挑剔,我生平第一次对别人的生活产生了艳羡。
这都是拜向天笑的诗歌所赐。
与我一样,向天笑活在城市里,不一样的是,他对他的城市满怀深情,城市也因他而别呈丰姿。“人满为患的地方才是城市,行人各怀心事”,他说,但这不能阻止他对城市生活的“疯狂追求”,因为在这里有他“心仪已久”的女人,有“不是终点的车站”;他“从高楼上看整座城市”,看死去的舅舅“微笑被塞进像框”,看“捡垃圾的表嫂”“还没来得干枯的一点姿色/被那些垃圾涂抹得一塌糊涂”,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女人“沉醉在自己带来的一张纸上”,“摊开就是喜悦,捏拢就是忧愁”,这样的看见使他敏感地“发现自己是这个城市的孤儿”。这是城市卑陋的一面,但并不妨碍向天笑热爱城市,因为除此之外,城市还有太多的诱惑,可以填充一个青年的空虚和渴望,可以弥补失去的和一些正在失去的缺憾。他知道“她打开自己像打开隐秘的花园”,所以他要“吹熄满城的灯火”;他说,“无论坐在哪一个角落里/就是在雨夜,我依旧看到月色无边”,因为高楼上有秘密,“温顺的女人变成狼,凶猛的男人成羔羊”,因为“从背后的进入,是最深的进入/那些裸体的画面一一闪过,像青春,像叹息/像修长的手,放在某个让人不安的部位/我才知道有时一杯茶也是深渊/从前面的退出,是最浅的退出”。我注意到,在向天笑的这些主题性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她”,这似乎可以成为他的城市概念的一个代号,柔性的、阴性的、貌与神的分离与捏合,而“他”反倒构成了一种隐喻,在城市中穿梭,在阴与柔中陷落和拒斥。简单的“二人关系”替代了城市应有的更多内涵,精当中却不免显出了情感的强硬和粗暴。对于城市,向天笑的情结或许还只是一个“结”。作为工业文明的一种成果和标志,城市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生存哲学和传统的文化形态,远非“性”那么直接和赤裸。
所以我对向天笑提出的“城市诗歌”理念还心存疑窦,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诗歌的顺利解读。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向天笑公示自己的刻薄态度和解剖自己的独特“手术”。“走过想当诗人的当年”,他与一个女人“对话”,不幸落入“温柔的陷阱”,以致于他所看到的雪竟然“像两张红唇,在悄悄靠近/一场雪,仿佛只为两个人下着”,以致于“她”无所不在,成了印在胸膛的“手印”,抓挠着,痒,却再也无法放下。而在“非典”时期的两首诗和有关音乐人高枫的诗,看似眼光向外,实则推人及己,“在突然袭击的灾难面前/人们都会撕下平时的虚伪,疯狂地做爱/并不是在痛苦与恐惧中麻醉自己/而是把身与心都交给对方/谁还知道来日有多长呢”,“走在大理石一样的寂静里,听音乐/像月光流淌,满街的灯光淹没了月光/只有这楼顶上,她把我的影子抱在怀里”,都是对自我生活状态的复原和对精神的出位拷问。而在《一切的到来是为了离去》中,他“用一张嘴,打开另一张嘴/一个舌头,像鸟一样飞翔/一个舌头,像石一样沉默”,因为他比我们都更加明白“光裸的人穿着一身的新衣走向火炉/一切的到来是为了离去/所有的离去都能找到理由”,当然他的态度也显得比我们更加坦然,他甚至敢于说出“其实任何偏爱,留给自己的都是伤害/为了写诗,我一无所有/为了唱歌,你一无所获”。这份作为诗人的勇毅,如今似乎已成为“稀有元素”。
诗人多愁善感,向天笑也不例外。情绪的多向度和丰富性,是一个诗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看过天笑诗歌之后,我对他的质才毫不怀疑,尤其是他关于乡土和乡情的若干诗篇,使我对这个来自农村的城市诗人多了一分尊重。他“坐在高楼遥望,久久地凝望/那些亲人,一一不声不响地走过/内心的光亮升起,我的亲人爬起/我的泪水流下,朱家庄的河流涨满”,对乡村的无限思念尽在诗行间流淌。所以他会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地问询自己:“也许我会到一个很远的地方生活/也许在喝醉了还想起给老家的父亲打个电话/为什么村里都睡了/只有我一个醒着呢”,爱得深切,所以总是痛心疾首。对于落了伍的砌匠父亲,他内心充满了矛盾,“没想到收藏多年的砌刀与泥桶/在自己的地盘上却派不上用场/父亲成了落伍的砌匠/他爬上高高的脚手架端茶送水/仿佛对帮忙的乡亲把幸福送上”,这种痛的挂牵,远比呻吟似的空洞感怀来得深刻,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绝对的句子:“再没有什么思念/比归乡的路还长、还长/还要偏僻、还要深入、还要期待”。带着深情,同时揣着理智,向天笑在许多乡村诗人看来不可或不愿调和的基点上找到了“我”,的确难能可贵。更有意思的是,在名为“安然想念生养的地方”的这一辑中,出现了一首异数——《教堂外的阳光》,初读不甚了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教堂实际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中介,只不过通过它,向天笑找到了想念母亲的别致方式,在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中,我的心神不禁微微颤动起来,我想问:除了他,我们还能知道多少人的追求,我们关怀过别人的信仰吗?在信仰被放逐的时代,即使这仅仅是一个无意的信号,也足以让我们心存感激了。
最后我想谈到的是向天笑作为诗人的锐敏观察力。其实这是一种素质,但很多诗人现在失去了,只在虚妄中寻找虚妄,漠然于身边的一切,这实在是十分危险的倾向。但向天笑不在此列,他的观察比记录更真实,比细节更本色,我不得不叹服:诗人向天笑同时是一名优秀的画家、摄影家。在他眼里,茶“第一次,都是第一次,在水中跳动/一枚叶子与另一枚叶子紧紧拥抱着/再一次的打开,也是最后的停留”,“一只黑色的小燕子/扬起瘦弱的翅膀/灵巧地飞过一条河的南边/就变得又白又胖,又会歌唱”……不仅细致,而且传神;同时我还发现,他的观察并不局限于眼,而是更多地源自于心,这就使得观察多了意蕴,也多了情趣,即使面对一枚小小的海贝,他也明白“看得见的是一种假象/听不见的是一种心声/海贝,就是挥不去的泪珠”。为了“为了留住一株白玉兰”,他“从一条小巷穿过中医院/在钟楼的底下,怀揣一夜的浪漫/听时间在城市的上空回荡”。一朵野菊花,一对白天鹅,还有黑玫瑰,飞往远方的鸽子,一只女人想念的抽屉,一副脸孔……无数的“一”在告诉我们无数、无限以及无比,这种观察力只能属于像向天笑这样成熟的优秀诗人。
所以我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期待着向天笑为我们捧献更多更好的诗篇,在这个纷繁嘈杂的诗坛上,向天笑留下了足够清晰的自我,而且不可遏止。想想,如果你也像他这样生活,你的精彩将会是怎样的动人心魄——可惜“像”绝对不会是“是”。
2003年9月30日急就于重庆
通联: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师大报》编辑部 刘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