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社会,践行理想—刘继明专访
(2012-03-26 10:39:26)
标签:
杂谈 |
南方都市报记者
记者:作为作协副主席,你为何不选择做一个文学刊物,而是做一个思想类的刊物?
刘继明:在现时代,我觉得大量的问题已经不能用文学来表述了。一个作家也好,一个知识分子也好,关注社会、参与社会还是应该有更多的途径。办刊物也是其中之一。
记者:作协副主席的身份会给你办杂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刘继明: 作协副主席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一个作家对时代的感知、对社会的关注,这才是重要的,这决定了能否把杂志办好。当然,如何坚持下去,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记者:有很多杂志的编委是虚职,《天下》杂志的编委呢?构成的人员是否也有圈子化的倾向?
刘继明:这些编委大多是我比较熟悉的学者和作家,他们出任编委,起码对我个人是信任的。编委的确是一个虚职,但他们对这份刊物的宗旨和理念应该是认同的。要不然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不选择那个?
记者:杂志是由《西江月》杂志社和湖北天下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来合作,如何促成双方的合作?
刘继明:现在是合作办刊嘛。虽然我的身份是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但《天下》跟作协没有什么关系,这个杂志是用公司化的方式来运作的,没有政府资金支持,完全属于民间筹资。咱们国家现在不是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嘛,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用公司的方式来运作一个高端的思想文化杂志,这也算是一个尝试和探索吧。
记者:我采访方方时,她说你们不缺钱,但她又说希望您接受市场的考验,您如何理解她这句话?
刘继明:公司化运作是要有启动资金,能够保证一段时间的运营,所谓“不缺钱”,我想她的意思肯定不是说有拨款。办刊物肯定需要市场检验,但市场也只是考量刊物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实际上我们对风险已有足够的估计,既然采用公司化的运作,营销模式自然要多一些、丰富一些。
记者:一提到武汉,很多人都想到的是《知音》,但其实,80年代武汉有《青年论坛》、后来90年代也有方方的《今日名流》,《天下》如何看待它的办刊环境?
刘继明:放在全国来讲,武汉的环境肯定不如北京、上海、广州。但武汉的确曾有它优良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其实可以追溯到辛亥时期,詹大悲的《大江报》。抗战时期也集合了一帮文化人,当时武汉是战时首都嘛。80年代的《青年论坛》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所以说,武汉是有“天下”情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办《天下》杂志也是对这种胸怀天下的传统的一种继承。
记者:杂志中的几篇文章,张炜那篇是在华科大的讲座录音,方方的文章也是在博客上发表过,而萧功秦的文章在网上也有。在网络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纸质杂志的原创性?
刘继明:传统的媒体和传统的出版已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之前,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对同类杂志的营销情况都有所了解,他们的情况大都不太乐观,但我们并不期望《天下》能像《知音》等通俗杂志一样,有多大的发行量,我们并没有这样的目标。一个杂志的定位不同,对市场的预期是不同的,我们主要是想通过杂志的文化附加值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有的文章在网上、博客上有,但在给《天下》发表之前,作者都进行过修改加工,具有很强的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