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珞珈山上一场文学寻根之旅(转帖)

(2009-10-11 09:04:21)
标签:

杂谈

韩少功、鲁枢元、於可训、刘继明激扬武大

 

珞珈山上一场文学寻根之旅

 

 

珞珈山上一场文学寻根之旅(转帖)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讲座现场(左起为刘继明、韩少功、鲁枢元、於可训) 本版摄影:记者魏铼

    本版稿件采写:记者朱玲 陈博雷 通讯员龚文德 张学荣

    文学的根在哪里?文学应该有着怎样的人文关怀?当年的“寻根文学”与如今的“传统文化热”有何关联……昨晚,著名作家韩少功、刘继明,著名文学评论家鲁枢元、於可训在武大举行讲座,和400余位师生共同踏上文学寻根的哲思之旅。这是“楚天都市报校园文化行·屈原文学论坛走进校园”活动的第二站,由省作协与本报联合主办,本场活动由武汉大学承办。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论文《文学的“根”》中写道:“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之后,贾平凹、冯骥才等一批作家,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寻觅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根文学”从此被写入文学史。时隔20多年,传统文化热潮再次涌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学热。
    韩少功、刘继明和鲁枢元作为当年文学思潮的亲历者和对如今传统文化热的反思者,畅谈了从寻根文学到传统文化热的流变,韩少功说:“当年的‘寻根’是将文学中的政治化倾向换到文化的视角。”刘继明也认为:“文学寻‘根’标志着新的文学时代来临,以更丰富的眼光关照历史和现实。”鲁枢元则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可为全人类提供“寻根”资助。
    昨日的讲座,由武大教授於可训担任主持人。有趣的是,四位嘉宾渊源颇深:韩少功曾于1985年在武大自修了半年的英语和德语;刘继明则于1986年成为武大“作家班”学员,当时正是於可训的学生;此后,於可训和刘继明先后应韩少功之邀赴海南,师生二人曾在海南作协宿舍“同居”半月,而同在那个院子住过的除了韩少功,还有鲁枢元。三位武大人,四个海南过客,令在座的师生倍感亲切。於可训回忆起当年韩少功在武大“一碗稀粥管一天”的刻苦学习劲头,令本来严肃艰深的哲思之旅不乏轻松的欢笑、热闹的掌声。

    精彩语录

    武侠小说肯定是民族文学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韩少功谈武侠小说

    我们不是开博物馆,也不是明清风俗三日游,最重要的文化是活生生的人,文化的问题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
    ——韩少功谈文化的问题

    不要把诺贝尔奖看得过高,和平奖颁给了奥巴马,他刚上任还没做出成绩嘛,如果说一个黑人当上总统是进步,这个奖应该颁给美国选民才对。
    ——韩少功谈诺贝尔奖

    文学和文学批评都像呼吸一样自然,都是生命活动。
    ——鲁枢元谈文学批评

    人类要保持精神独立性,其中就包括对根的守护。即使将来人类移民到别的星球,根也会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於可训谈根的重要性

    历史和现实都是复杂的,因此文学不能用单一的眼光来解读历史和现实,“寻根”不是一种文学的否定而是一种丰富。
    ——刘继明谈文学寻“根”

    韩少功:一碗稀粥陪伴进修外语

    “武大和我1985年在这里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进来有一种找不到北的感觉。”昨日,韩少功重返珞珈感慨不已。
    1985年,已发表论文《文学的“根”》和中篇小说《爸爸爸》的韩少功,为一个外事交流活动做准备,“潜伏”于武大樱园老斋舍苦学英语和德语,每日埋首书山文海之中,被不期造访的於可训发现宿舍里“除了书,就是一大盆稀饭。”大碗粥和鸡蛋是他的主要补给。由于有这半年的进修,韩少功笑称“也混进了武大校友的行列”。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说,上个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不久,小说还有很强的政治意味,里面的角色不是革命就是非革命,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写着写着,就连写小说的人也感觉乏味,于是就像换一个方法来写,从政治视角转换到文化视角。“这就像X光和B超,只是手段的区别,而且不能说有了B超就不要X光了。”韩少功说。

    鲁枢元:建议重新审视农业文化

    作为在文艺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批评与生态文艺学诸学科领域有开拓性研究的学者,鲁枢元的眼光更多地投向了考问人类的终极矛盾。鲁枢元谈起“我们为什么要寻根”时说,西方有位哲人曾讲过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失去了“根”,以前的人们种地为生,以地为根,现在住高楼坐汽车,与土地隔阂,精神上甚至会无所依存,“听说现在有很多人在网上种菜养鸡,还有一些人挣钱之后就去农家乐,一盘野菜35块,比吃肉还贵。”鲁枢元此话一出,会场传来会心的笑声,“这是大家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需求是贴近人的天性的,所以我建议大家重新审视农业文化。”

    刘继明:寻根不是一味展示古旧

    当韩少功扛起“寻根文学”的大旗时,刘继明还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念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刚开始创作的文学青年,不仅是於老师的学生,也是少功兄的粉丝”,所以他从读者的角度讲述了自己对寻根文学的感受。
    刘继明表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带着对当时高度集中的政治话语的反驳和挣脱,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相继出现,从文化的视角关照人、关照历史、关照社会,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具有进步意义。“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让寻根文学的参与者、追随者和模仿者没有想到的是,今天一些文学创作包括电影,慢慢演化成了展示原始,展示一种过于遥远的审美对象,而且似乎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疏离现实疏离政治的趋势,使得文学逐渐商业化小众化,空间越来越窄,这也是眼下文学需要关注和突破的问题。”刘继明说。

    嘉宾故事
    作协主席农村挑粪

    昨晚,於可讯教授作为师长兼主持人不断“爆料”,引得台下笑声一片。
    “有一次在媒体上看到记者说,去采访少功时他正挑着一担大粪……”於可训的一席话立刻让大家竖起了耳朵。原来,韩少功一直保持着半原始的生活状态,身为海南省作协主席的他,一年之中有半年生活在海南,另半年则生活在屈原投江的地方——湖南汨罗市八景乡的农村,“没办法,当时那里没东西卖,就自己种菜种粮食,很舒适的田园生活。”韩少功笑着说道。对于这些年农村生活的感受,韩少功说,当地一位老农曾经告诉他,“现在是越活越不想死了。”

    现场花絮    
    武大国学班求问寻根学者

    昨日下午5点不到,能够容纳400多人的武大法学院报告厅就已经出现了不少占座学生;7点左右,报告厅走道的地上也坐满了人。讲座开始之前,不少学生挤上前,希望各位嘉宾能签名留念,还要求四位老师的签名“一个都不能少”。
    武大国学班2007级和2008级的数十位学子前来听讲座,华中科技大学瑜山国学社的学生也专程“组团”前来。由于学子们的踊跃提问,讲座不得不拉长了近一个小时;讲座结束之后,粉丝们还是团团围住四位老师,索要签名或提问,久久不愿离去。
珞珈山上一场文学寻根之旅(转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