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峥

标签:
师生情感陈峥回忆校园 |
分类: 人物 |

市的著名学者、郭沫若的同班同学杜高崇老先生。当时先生已经94岁。这是我们和
杜先生的合影。前排右起第二人,即小树后面的那个小姑娘就是陈峥。我在最后一
排中间。)
还记得我那篇题为的《意外电话》的博文吗?放下电话后,我一直在脑海里回忆着三十年前小陈峥的形象和她的点点滴滴。她当时性格文静,但不失大方,模样清秀,绝对是乖乖女,成绩也不错,她的语文成绩很好,是我的语文兴趣小组成员。刚教他们不就,我便带着语文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去拜访郭沫若的同学杜高崇老先生,当时杜先生已经90多岁,我们的合影中就有小陈峥。我甚至现在还记得她当年的字迹特征,稚气可爱。不过,毕竟只教了她四个月,说实话,更多印象我就没有了。
没想到,可爱的小陈峥到现在还记得我。
前几天,小陈峥发来了她写的对我印象,题为《从未忘却的记忆》。真让我感动。一个只教了四个月的学生,三十年来,对我却保留着“从未忘却的记忆”,这就是做教师的幸福。真不是谦虚,那时候我——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的确没有什么经验更谈不上智慧,但我有爱、梦想和激情,所以,我的确如小陈峥所说:“他从踏上教育之路一开始,他就是以生命在影响着生命。”
由此我想,至少在小学生初中生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所谓“专业水平”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最最关键的,还是“爱”。记得2004年11月我通过翻译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学生聊天,她说:“当年苏霍姆林斯基教我们的时候,已经很有名了,在苏联教育界已经很有影响了,他也出版了许多著作。不过这一切都是我后来长大后才知道的,而当时这一切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爱我们,他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老师们别误会,我没有否定教师专业水平重要性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明,学识、能力、底蕴等等都很重要,但在置于最上端的,还是对孩子的爱。离开了这一点,所谓的“专业素养”等于零。
小陈峥朴素而真诚的文字,唤起了我的记忆。是的,当年我利用中午的时间给他们读小说,从那以后,这成了我的“保留节目”。历届学生都记得我给他们朗读长篇小说,一学期一本。除了小陈峥说的《青春万岁》,后来还有《烈火金刚》《爱的教育》以及《悲惨世界》等等。
不过,小陈峥文中有一句话记忆有误。“人生的路尽管漫长,但要紧之处只有几步,尤其在年轻的时候。”这话是《创业史》的作者柳青说的,不是王蒙说的。也许我当时给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同时在读王蒙的《青春万岁》,十二岁的小陈峥,就误以为是王蒙的话。不过,我当时不太可能给他们读《创业史》的,哦,我想起来了,当时我可能给孩子们读过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而《人生》的开头,路遥就引用了柳青这段话。因此小陈峥便记住了,只是她记混了。不过不要紧,是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通过的我的转述,让小陈峥记了三十年,并影响着她。我很欣慰。
小陈峥至今还记得《青春万岁》中的人物名字,可见我当年激情澎湃的朗读,给她幼小的心灵刻下了何等深刻的印象。三十年一晃而过。是的是的,“想起来是那样遥远,仿佛都已是从前”,“也许还从未感觉,我们已经走过昨天”……就年龄而言,我当然不再年轻,小陈峥也已步入中年。但是,我和小陈峥的“青春”,的确“万岁”!哦不,这话不准确,不只是我和小陈峥,还有我和我历届所有学生,都共同拥有着永远鲜活的记忆和永远年轻的心灵。我们——青春万岁!
我有保存书信的习惯。所以,我断定我还能找到小陈峥当年给我写的信。今天,我从哈尔滨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但我惦记着找小陈峥的信。刚才,吃过晚饭后,经过不太困难的一番翻找,居然真的找到了小陈峥转学到南京后给我的几封信。看着这些发黄的信纸,看着落款的日期——1982年10月4日,1985年9月7日,1987年9月2日……我真的很激动!
小陈峥读高二开学不久,正逢我国第一个教师节,小陈峥给我写信,开头是这样的——
敬爱的李老师:
你好!九月十号的教师节快到了,班主任叫我们随便给哪位老师写封信,我头一个就想到了您,因为您是我认识的班主任中最年轻,最有干劲,最有责任心,和同学靠得最近的班主任。我很佩服你这个老师,在你教我们的时候,你刚分配来,第一次带班。你把整个精力都放在了教育事业上,放在了“未来班”上。你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个高尚的人,优秀的人民教师。你也许很讨厌听这些赞扬话,不过,这是您的学生我发自内心的话。
……
我记不起27年前我读这些话是什么感受,但我今天读来十分感动。此刻,我要对27年前的小陈峥说,小陈峥啊,李老师并不讨厌你说这话,凡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真诚的赞美,老师都爱听,而且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所有真正的教师所获得的胜过任何所谓“荣誉称号”的最高的奖赏!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说“小陈峥”其实很不准确。因为她要比后来我高95届的陈峥大八岁。她应该是“大陈峥”。但因为八十年代我教她的时候,她只是一个初一的小女孩,因此她现在给我印象,就是个可爱的小陈峥。而高95届的陈峥,我从初二到高三教了她五年,她离开我的时候,已经是18岁的大姑娘,所以,反倒好像是“大陈峥”。呵呵,记忆就是这样的有趣。
前几天,已经长大的小陈峥从美国发给我一些照片。其中有几张是她现在模样的照片,哇!当年那个可爱的小姑娘,现在这么漂亮啊!还有她扫描的未来班纪念册《未来》,从1984年到2012年,从中国到美国,她居然保留到现在。真让我感动啊!另外还有几张我的照片。我想起来了,1985年我和爱人第一次去华东旅游,到了南京,我肯定想到了陈峥,而且当年肯定还有书信往来的,所以我把南京旅游的照片寄给了她。没想到,快三十年了,小陈峥居然还保留这照片!谢谢你啊,亲爱的小陈峥!
许多老师都惊叹我保存资料的习惯,说我有什么“档案意识”,甚至还有朋友说我“从小就做好了当名人的准备”。哪里哪里,真的只是习惯而已。在外面做报告,我在屏幕上打出我保留的几十年前的学生的文字、图片等等,都有老师说:“你真是有心人!你的学生该有多感动!”是的,上半年我把初84届1班学生三十年前的歌声放给他们听,他们说:“连我们的父母都没保留下我们小时候的声音,李老师却保留下来了。”不过,当时我不以为然,觉得这就是人生和历史自然的积淀,有什么值得“感动”的?
但是,今天,当我看到远在美国的小陈峥发来她珍藏的我三十年前给她的《未来》,还有我给她寄的照片(照片上的那个小伙子真是年轻啊)时,我真是特别特别感动,心灵可以说受到了震撼。
我只教了小陈峥几个月,她却记了我几十年。三十年前,我意气风发地站在讲台上讲课,她乖乖地坐在下面听。三十年后,我们分别在辽阔的太平洋两岸。这份师生情感因时空的穿越而成为传奇。我由此想到三十年来,我教过的历届学生,对我都特别好。前几年我去新加坡讲学,见到高95届1班的夏亚卉,她也带着我给该班编撰的班级史册《恰同学少年来》看我。那一刻,我们都回到了属于我们的温馨的“当年”。
刚才我在网上给小陈峥发去她当年给我写的信。她非常惊讶:“李老师,你真的是最好的老师,你仅仅教了一学期的学生的信你都保存了这么多年,真让人感动!”
其实,这份感动是我们共同的。小陈峥文章的题目取得真好:《从未忘却的记忆》。是的,不论多久,无论多远,几封书信,一叠老照片,一本班级史册……都在温馨中走进记忆深处,又时不时浮现脑海。师生都彼此在心里珍藏着对方。对教师来说,这就是教育的幸福;对学生来说,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幸福吧!
附:
从未忘却的记忆
耳畔响起了这样的歌声——
想起来是那么遥远, 仿佛都已是从前
那不曾扑灭的梦幻, 依然隐藏在心间
是谁在默默的呼唤, 激起了心中的波澜
也许还从未感觉 ,我们已经走过昨天
哦,一年有一年……我们迎接明天……
——未来班学生:陈峥 于美国洛杉矶 2012/9/15




(“大事记”上清晰地记载着我参加工作第一天上班的日子:1982年2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