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点水马来行(2)

标签:
马来西亚讲学教育 |
分类: 其他 |
上午,张瑞慈女士忙着准备明天的培训会,她老公黄先生陪我去看崇文华小。
车开进一个小巷,旁边是比较陈旧的平房,甚至还堆积着垃圾,我正在想这学校的环境不是太好啊!可一进校门,崭新的运动场便让我眼前一亮。
校长王仕发五十来岁,正在操场边和前来参观的一拨客人合影。见我来了,快步走来和我握手:“欢迎欢迎!”然后领着我参观学校。
他指着运动场说:“这是我们刚刚建成的。”我看了一下,运动场不大,环形塑胶跑道也比较小。我问:“这是两百米跑道吧?”
他说:“没有。一百六十米。”
然后他说:“这都是学校自己找钱修的啊!”
我想起昨晚张老师对我说的,华人学校的建设都得靠校长去找钱。
我看到学校的教学楼都写着“谭成辉楼”“王开荣楼”,我问:“这都是捐资者的名字吗?”
他说:“是呀!他捐钱给我们,我们就把他的名字留下。你看,那也是。”他指着远处一座亭子,上面写着“林双发轩”。我想到刚才在学校停车场里也有许多柱子上都写着谁谁谁捐献,比如“梁水永捐献”。“那也是别人捐赠修建的?”我问王校长。他说:“是呀!他捐助我们修一个柱子,我们也给他留名。”
王校长说:“我在这里做校长五年多了,已经为学校找了1500万资金了。”语气里既有自豪,也透着点无奈。
我由衷地说:“相比之下,我当校长比你幸福,因为我不需要去筹款办学,而你还要操心学校的发展资金。不过,前几年,中国许多学校的校长也是这样的,要四处找钱。”
王校长带我来到“崇文文博馆”,实际上就是校史展览室。走进去,空间不大,也就十来平米吧,但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让我们到一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崇文华小全称是“崇文国民型华文小学”,创建于1938年,距今已经74年。玻璃柜里陈列的物件,让学校70多年的历史形象而鲜活:七十年代的油印机,1956年的地理课本和华文课本,1959年吴金海同学参加运动会的冠军奖杯,1966年书法比赛奖状,1958年邓添功同学的毕业证书,1994年上班老师签到记录……
这样的校史呈现让我共鸣,因为我校明年也将迎来10周年校庆,我也在构思校史陈列室,我一直在想,“校史陈列室”一定不要简单罗列各级领导视察的照片和一串串升学数字,或者奖状奖杯,而应该突出普通的老师普通的学生,要让实物说话,让历史触手可及。
崇文华小现有学生2372人,48个教学班。学校的的校训是“勤,朴,毅,勇”,学校对这四个字的解释是:勤——尽力多做,不断地做;朴——节俭不奢华,不浮夸;毅——坚决持久,毫不犹豫;勇——胆气过人,勇于向前,敢于作为。
他们还制定了“学校宪章”,很简单,就几句话——
1.
2.
3.
4.
5.
我们来到教师办公室,这是一个极为开阔的空间,整整齐齐地屹立着一排排办公桌。王校长说,他们学校所有老师都在这里办公。我吃了一惊,因为在我校都是分年级一个办公室的。但我看了一下,办公室虽然拥挤,但十分整洁。每一张桌子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这几天正是马来西亚放假期间,所以办公室里没有老师。但可以想象,上课期间,这里是怎样一个紧张而充满生机的景象?
但有一个不大的房间却坐满了几位老师模样的人,王校长说,这是书记办公室,里面的人都是书记。他还说:“放假只是老师放假,校长副校长和书记们都不放假。”
我一愣,“书记们”?随即反应过来:“你们的书记就相当于行我们那里政办公室的干事,相当于文书!”他笑了:“对对,就是文书。呵呵,我知道在中国,书记可不得了!”
来到校长办公室,很狭小,但墙上挂着一张孔子像。
在校长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全校教师的一览表。我仔细看了看,问:“你们学校共多少教职工?”王校长说:“连我在内,84人。”我心里算了一下,2372个学生,84个教职员工,而我所在的学校小学部1200个学生,60个教职员工……“哇,你们老师的工作量很重啊!”我不禁叹道。
他说:“是呀!在马来西亚,一个小学老师的周课时是33节。”
我惊叹:“我的天!你们一周也上五天课?”
王校长说:“是的。”
“学生几点到几点在学校?”
“学生七点半到校,中午一点放学。”
我再次惊叹:“一点过就放学?”
他说:“全国的小学都是这样。但是下午我们有各种活动。”
我问:“下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加吗,还是自愿参加?”
他说:“周三下午必须参加,其余时间自愿。”
我说:“那这些孩子回家后,他们的父母不都还在上班吗?孩子谁管?”
王校长说:“这些学生下午一般都去社会上的各种班啦!”
我看到教师一览表上有几个教师的名字是单独列成一行,便问这怎么回事。王校长解释说:“这几位是特别教师。”
“特别教师?什么意思?”
“就是这些老师是不上专业课的,也不在学校编制里面,是政府额外给学校指派的,由政府给他们支付工资。”
“不上专业课?那他们上什么课?”
“他们负责上心理咨询课、宗教课和特别辅导课。”
心理咨询课和宗教课我明白,但“特别辅导”又是什么意思呢?
王校长给我解释:“特别辅导课是专门针对个班特别差的学生上的课。比如,如果有的班有这样的孩子,成绩特别差,表现也很差,于是便把这些学生送到特别辅导老师那里去,让他来辅导。”
我问:“这样的孩子多吗?”
他说:“大概五六个。”
我又问:“他们的父母会不会觉得这是歧视呢?”
他说:“不会,这恰恰是对这些孩子的特别关照啊!比如这孩子学习暂时跟不上班里的教学进度,我们就让特别辅导老师给他单独教学,等他补上了落下的知识,再回到原来班上去。”
嗯,差别化对待恰恰是一种教育公平。我想到我学校正在进行的分门别类的因材施教。
在图书馆,我看到墙上贴着马来西亚的“国家教育哲理”——
在马来西亚,教育是一项持续的事业,它致力于全面和综合地发展个人之潜质。在信奉及遵从上苍的基础上,塑造一个在智力、情感、心理与生理方面都能平衡与和谐的人。其目标在于造就具有丰富的知识、积极的态度、崇高的品德、责任感,并有能力达致个人幸福的大马公民,从而为社会与国家的和谐与繁荣做出贡献。
还有他们的教育发展大蓝图六大策略——
1.
2.
3.
4.
5.
6.
从这些文字中,我感到马来西亚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问王校长:“马来西亚的教师找工作难吗?”他说:“不难,只要接受了师范培训,国家就已经给你安排好了学校了。”
我又问:“教师的收入怎样?”
他说:“一个本科生刚到学校,一个月是3000马币。”我心里盘算了一下,相当于人民币6000元。但马来西亚的生活消费有多高,我不清楚。
在教室,在在阅览室,在走廊,在校园,到处可以看到引导孩子做人的各种提示语——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懈怠者等待机会,用心者抓住机会,聪明者运用机会,努力者把握机会。”
“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做好人不能少我一人,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
“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惜福。”
“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不要随心所欲,要随心教育自己。”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
中午,黄先生和王校长请我吃马来西亚小吃,我们来到一个很简朴的路边小馆子。我开始有些担心我不喜欢吃。结果先端上来的是一碟辣椒,我一下就兴奋了。我们吃的是“肉骨茶”,其实一点茶都没有,就是大大的排骨和豆腐、蘑菇还有一些蔬菜一起煮,似炖非炖,似烧非烧,反正很好吃。
分量太多,我们三个人居然没吃完。他们将剩下的打包。结完帐,我问多少钱,王校长说:“70元。”相当于人民币140元。这么便宜!我想到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每月工资3000马币,够可以的了!
晚上,在酒店房间修改调整明天的讲座提纲,重新做PPT文件。